广州港:千年古港焕发新活力
千年不衰的广州港如今正迸发出新的活力。黎其骏摄
11日,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出资5亿元收购中山港航集团的52.51%股份。至此,广州港集团已先后跟东莞、珠海、佛山、中山等城市签署合作协议,粤港澳大湾区港口资源不断优化配置。
广州港与广州相伴而生,城以港兴,港为城用。港口在城市的发展中充当重要角色,伦敦、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兴起与繁荣,无不与港口息息相关。
时光荏苒,岁月流光。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广州古港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今天的广州,正以广州港为支撑,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2017年,广州港集装箱航线达到197条,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全球主要班轮公司均在广州港开辟航线,广州港国际友好港达到41个。
展望未来,广州港将在新的基础上再进击:到2020年,新增港口通过能力3000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500万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5亿吨;争取自由贸易港建设取得突破,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航运枢纽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历史的荣光
千年不衰的世界级港口
130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广州通海夷道”是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朝时期,到广州进行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明朝1368年—1640年间,广州港已成为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
200多年前,广州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欧洲、拉美、大洋洲客商不远万里、漂洋过海进行贸易。时人赋诗云:“广州城郭天下雄,岛夷鳞次居其中……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商贸盛况可见一斑。
1953年起,广州港的建设开始启动,内港区主要是通过归类改造,把以前杂乱无章的沿海两岸破旧码头,集中成为河南、芳村、如意坊等几个较规范的货运码头,并新建黄沙货运码头。结束了广州市区长堤一带“三步一堆场、五步一码头”客货混杂、交通拥挤的局面。
在黄埔外港区,在原有400米码头的基础上,广州港先后续建了中码头和黄埔大码头等几个万吨级泊位。与此同时,对出海航道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把原来只有-5米的航道浚深至-7米,使万吨货轮能直达黄埔港区,港口通航能力得到提高。
随着广州港通过能力的逐步提高,港口货物年吞吐量大幅上升。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广州港的年吞吐量已达到700万吨左右,并且与33个国家和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成为华南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我国当时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
1978年,改革开放为广州港的发展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广州港人一方面采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建港,不断扩大港口规模和能力;另一方面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布局、拓展港口功能,使港口通过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000年,新沙港区一期10个3.5万吨级泊位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不仅为广州港增加1000多万吨的通过能力,同时使广州港装卸专业化、现代化的程度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中,2003年,新沙港区一期工程6—10泊位荣获全国“詹天佑土木工程奖”,成为华南地区首个获该奖项的港口工程。
市场的变化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1年11月,广州港口的体制改革正式启动。2004年2月26日新的广州港务局和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原广州港务局剥离下属企业,与广州市航务管理局合并组建成立新的广州港务局,实现政企分开。
市场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港口集装箱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外贸业务比例的不断增长,广州港看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集装箱业务。
2001年12月25日,南沙龙穴岛的宁静被广州港的拓荒者打破了。2004年9月28日,南沙港区一期4个深水泊位建成投产,速度全国空前,被誉为“南沙建港速度”。
作为广州集装箱早期经营者、曾先后在黄埔集装箱码头公司和南沙一期任负责人,现任广州港集团董事长蔡锦龙回忆,当年,在南沙龙穴岛建港,岛上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上岛的交通工具只能靠快艇,每天都要在风浪里颠簸。“当时,我们喊出了"就算脱几层皮,掉几斤肉,也要抢时间建成南沙港区"的口号。那一股创业的激情和拼劲,现在想起还觉得热血沸腾。”蔡锦龙说道。
目前,广州港集团在南沙港拥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0个,其中10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16个;新增通过能力超过2.5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600万标准箱,改变了广州港缺乏大型集装箱、粮食、汽车滚装和油品专业深水泊位的历史,实现了由河口港向海港的跨越式发展。
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广州港集团还积极发展商品车业务。2017年11月28日上午,在南沙汽车码头,随着第十台上汽通用大众轿车从滚装船驶出,标志着广州港2017年度商品车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辆。
广州港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李益波介绍,今年9月,广州港南沙平行进口业务到货量还首次实现了破万的成绩,预计全年完成约1.4万辆,已跃居成为仅次于天津口岸的第二大平行进口汽车口岸。
“10月份,广州港南沙港区近洋码头工程产业园区6万平方米汽车堆场正式投入使用,海嘉汽车码头也将于年底开始试投产。”对于未来业务的发展,李益波信心满满。
广州港也迎来了量质齐飞的发展时期。201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9亿吨,居全球第五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达到2037万标箱,居全球第七位;国际邮轮母港快速发展,邮轮旅客吞吐量突破40万人次,位列全国第三。
时代的进击
对标全球坐标再出发
发展的好消息不断传来:今年1—11月,广州港集团顺利实现生产、利润指标“双过半”,各项指标增幅位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其中,1—11月份,集团共完成货物吞吐量4.48亿吨,全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5.67亿吨;全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02万标准箱;集团累计完成商品车装卸量121.1万辆,同比增长17.3%;新增集装箱外贸航线12条,新增3个内陆港办事处、新开3条海铁班列和3条“穿梭巴士”支线;南沙邮轮母港共完成邮轮进出港作业87艘次,进出港旅客44.7万人次,同比增加20.5%。
因开放而兴的广州港,如今正进一步构筑开放新格局。截至目前,广州港集团共有集装箱班轮航线148条,外贸航线数103条,内贸航线数45条;其中南沙港区集装箱班轮航线129条,外贸航线97条,内贸航线32条;内陆无水港办事处30个,“穿梭巴士”支线63条。
广州港在港口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经济的腾飞,广州港已发展成为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华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港口的发展推动了商贸、临港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城市对内外源经济的辐射力和竞争力,奠定广州区域性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地位。
当前,广州港正对标全球航运枢纽坐标系再起航。2016年,广州港集团控股的广州港股份成功登陆A股主板市场,标志着广州港的主体企业在资本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蔡锦龙表示,未来,广州港集团将进一步增加航线的密度和航班的频率;加快推进南沙港区专用货运铁路建设,加强与航空、铁路、公路等运输体系的深度合作,打造华南地区水、陆、空、铁多式联运的物流大格局。
此外,主动承担起内陆省份联通海外门户枢纽的重任,成为西南地区参与建设的出海口;发挥南沙自贸片区政策优势,促进集装箱物流、商品汽车物流、大宗生产资料物流、冷链物流等业务快速发展,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运输新枢纽。同时,在安全环保和智慧港口建设上加大投入,切实提高港区安全和绿色环保水平,全面建设21世纪新型现代化港口。
撰文:宾红霞李鸿斌郑志珣
数读
●40年来,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由1978年1686.2万吨发展到2017年5.9亿吨,增长33倍,年均增长9.54%。
●集装箱吞吐量由1980年7317TEU(标箱)发展到2017年2037.2万TEU,
增长2783倍。
●1978年—2017年,广州港累计投资377.3亿元进行码头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泊位80个,新增通过能力
2.39亿吨。
新闻推荐
12月20日,海运口岸24小时通关模式下,车辆通过“智能地磅”系统。黄埔海关供图12月20日,记者从黄埔海关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