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防病治病 还需因人因病而异

南方都市报 2018-12-13 06:27

“生命在于运动”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运动是良医”也已成为人们共识,然而如何让运动成为良医,绝大多数医生也搞不清楚。12月8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运动处方师培训班在广州体育学院开班授课,来自广东各大医院的100名医生将在这里接受培训。未来,这些医生在给病人开药之前,可能会首先开运动处方。

按照相关定义,运动处方指的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究其本质,它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的一种方法。而运动处方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国外兴起,但目前在国内的实践依旧寥寥。检索可知,去年年底,黑龙江体育医院才开设了全国首个运动处方门诊部。再往前溯,2013年元旦,广州越秀区雅荷塘小学47位一年级学生收到了运动处方。

虽然是第一回见到运动处方这个概念,但以我亲历的就诊经验来看,不少医生在开药的时候会说一句:多运动,增强免疫力。由此可见,运动可以防病治病的理念,其实由来已久,但一句笼统的提醒则表明,医生虽认可运动治病,但可能缺乏具体的方法论指导。表面看来,运动门槛极低,只要能跑能跳就可以运动,但要想运动对路,提升身体机能,而不是造成过度损伤的反效果,这就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判断了。运动处方师培训班的举行,也正是为了让更多医生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

推进体医融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想,首要的问题是必须有人懂行。其次,则是必须有实践的土壤。这么来看,给通过培训考核过关的人发证,还只是一个基础和前提,更为关键的是,要让开具运动处方成为一种制度化的设计。比如,能否像新闻中某香港专家所言的那样,“在今后的治疗中,应先开运动处方,再考虑开医疗处方”。当然,即便是将运动处方置于优先的位置,运动处方的落地也面临来自患者或者体育锻炼者一方的阻力。而常见的理由或许就是,身处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忙工作顾家庭尚且来不及,哪还有时间去运动呢?

说到体育锻炼,其实不少人有一个误区,以为必须全副武装、大张旗鼓。其实不然。比如,近期有人提出“24/7运动不打烊”的口号,鼓励每个人用自己的风格与大家一起运动。现场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是,运动者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借助车轮的动量榨出新鲜的果汁,这是一个典型的把运动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案例。所以,“运动不打烊”并非让你不停运动,而是告诉你,运动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发生,只要你愿意。

当然,除了这种倡导模式,在促进锻炼这件事上也有压迫式的方法和手段出现。日前,本埠媒体报道,广州某房地产公司要求员工每月走18万步,少走一步扣1分钱,平均计算下来每天要走6000步。员工小C因上个月没完成步数任务,差了一万步被扣100块钱。怎么说呢,这招初衷虽好,但惩罚的方式不可取。与之类似的是,运动处方虽好,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必须因病因人而异,毕竟运动也是有风险的,不是所有的疾病、所有的人都适合。需要指出的是,针对各种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与脂肪代谢紊乱、身体功能障碍、骨与关节疾病、慢性心力衰竭等各种具体疾病,运动处方还是颇有其可取之处的。

墨攻(时评人)

新闻推荐

“文商旅”融合,多场景联动提升购物体验 传统商圈活力能否被激发?

商场打造旅游景点以吸引客流。郭智军摄临近年底,广州各大商场的各类活动纷至沓来:天河路商圈的太古汇举办“驯鹿主题展览”...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