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德国启恩·爱因斯坦幼儿园 德式学前教育 在中国本土化之路
有趣的角色扮演课堂
制图/范英兰
国际化是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需面对避免生搬硬套、将国际本地化等难题。经过5年探索,将素质教育与STEAM跨学科教育融为一体、且已实现本土化的德国启恩·爱因斯坦幼儿园,或能成为一个范本。
幼儿园为何可以没有课程?怎样才是“读懂孩子”的教育体系?近日,启恩教育董事长高荣骏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解析德式学前教育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
A 中德毕业生 对比促动反思教育
理科出身的高荣骏,毕业后成为一名设计师并自己创业。身为老板的他发现不少毕业生刚进公司时都不会主动表达个人喜好与想法,同时还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而他的妻子在德国一家世界500强汽车企业做研发工作,同样要带不少毕业生,但分配任务时,德国学生会直说对什么感兴趣、想要做什么。中德毕业生的表现让他对教育的源头有所思考。
2010年,女儿的出生更加深高荣骏对教育的体会。女儿在8个月大时便进入德国的幼儿园学习。“她很快就学会走路,还会自己吃饭。”他说,由于德国学前教育采取的是0-3岁、3-6岁的混龄教育,大孩子的行为会刺激低龄孩子进行模仿。“而且年纪这么小,她就开始会主动解决问题,并且去创造!”
女儿的表现让高荣骏夫妇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德国的基础教育,并特别留意到“爱因斯坦”教育体系——181年前,世界第一所幼儿园在德国诞生,其创办者福禄贝尔亦被称为“幼儿园之父”。经过逾百年的沉淀,2002年德国政府委托Infans研究机构对爱因斯坦的教育建议进行梳理,形成素质教育为本的“爱因斯坦”教育理念。
“在德国,学前教育被称为幼儿社会学,这与设计很像。”他解释,二者均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至此,高荣骏似乎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开始关注教育领域。
B 将德国的“自然森林”搬进中国幼儿园
在将德式基础教育研究通透后,高荣骏动了回国办教育的念头。“我和太太都经历‘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出社会后通过碰钉子、吃苦头来补上这一课,所以想要让现在的孩子从小开始能力培养。”
2014年,他回国创办了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培训机构,但这并不能满足其教育初衷。“培训一周就两个小时,不足以提高孩子能力、影响一生。”于是,在经过7年的摸索探究后,他决定开办第一家幼儿园——一周5天,一天8小时,让已经本土化的德国教育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今年7月,位于广州番禺区的德国启恩·爱因斯坦幼儿园开始招生,9月正式开园。在占地4460平方米的园区内,仅户外就达3000平方米——前有小型足球场和跑道,后有一片自然森林小山丘,中间是一座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的3层教学楼。
最吸引人的是莫过于园内的那一大片绿地,除了绿树外,还有滑梯、探险索道,更在起伏的小山丘中开辟了小山洞,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小空间。而另一边则是孩子们的小树林,每棵树上都挂着种植人的照片。记者了解到,自然与森林教育是德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探索、主动体验,不仅提升运动技能,更能培养观察、创造、沟通等能力。
不仅是“外表”吸引,幼儿园的“内在”亦别出心裁。每间均超过150平方米的课室,“任性”地设置科学探索、角色扮演、建构区(工程技术)3间独立的小功能室。同时,楼上却还有单独的科学功能室、音乐舞蹈教室等。
“我们都尽量减少桌椅摆放,为的是有多点空间让他们去跑。”设计师出身的高荣骏深知营造空间的重要性,如色彩缤纷的楼梯台阶,不仅提高孩子色彩敏感度,更助其养成“靠右走”的好习惯。
C 读懂每个孩子 “量身定制”课程
有趣的是,在这所幼儿园中,孩子们可以拥有多间科学功能室与天平、试管、烧杯等各类实验器材,却无法拥有一张“课程表”。高荣骏说,“我们没有所谓的‘标准课程’,每天除了20-30分钟以老师为主导的圆圈游戏时间外,其余环节都基于孩子的主动探索。”
“比如,有个孩子在科学探索区摆弄滴管,老师就可以立刻引导开展滴管实验。”高荣骏表示,这类生成性的课程,要求老师具备观察力与敏锐度,时刻关注陪伴孩子,并读懂其表情、行为,随后根据知识结构去设定课程。对此,每个班都配备了强阵容的师资——德、美老师各一名,中国老师两名,师生比达1:7,且每名老师均具备教育与理科的“双背景”。
值得关注的是,每名老师不仅要每天写两次观察记录,同时还需客观、如实地记录每个孩子的行为、事件发生,并纳入其成长手册中。“德式培养很注重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做行为记录。因此德国的整个教育系统,本质就是读懂孩子。”高荣骏解释,通过长期记录孩子的行为、语言等,产生数据,教育者可据此去判断孩子的能力发展状况,并结合其各阶段兴趣点,更好地给这个孩子设定课程。
然而,“没有课程”并不意味着“完全放飞”,老师会根据孩子共有的一些行为现象、特点,来设计安排项目式主题教学。“就像我们要培养跨国人才,面对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如不能理解,便容易产生冲突。”高荣骏说,比如设计“航海文化”主题活动,通过跟着明朝郑和船队、公元前600年腓尼基船队、15世纪末哥伦布船队“重走”部分航海路线,了解所到之处的文化、服装、特产等,让孩子直观地有“跨文化”的概念。
希望与国内院校合作 培养学前素质教育幼师
对话
羊城晚报:基于“读懂孩子”的教育体系,老师是最关键的因素。如何确保师资队伍能达到这一高要求?
高荣骏:在中国做德式教育,最难的就是老师思维方式的改变。就像孩子跌倒,一般的中国老师肯定先过去扶起孩子,但德国老师在不严重的情况下,会先观察,看孩子下一步会怎么做,或看旁边小朋友会不会帮他。
学会观察需要长期性训练。我们会经常开会,有专人收集实际案例,在会上进行分析。但老师除了观察、记录外,还要有创造性与成体系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随时构建出适合孩子能力发展的课程与项目。这要求老师需要有教育背景,又掌握理科知识与理性思维:缺乏前者,读不懂孩子;缺乏后者,弄不清逻辑、培养不出能力。
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素质教育”作为教育质量改革的提升重点,在于教师的培养。启恩以提升国内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为使命,让“爱因斯坦”教育理念既国际化亦能本土化,因此未来计划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国内大专本科院校合作,培养学前素质教育的幼师。
(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出品)
新闻推荐
碧桂园中心效果图越秀天珹效果图粤海拾桂府外立面2018年已进入最后一个月,广州楼市迎来了今年最后一波“推货潮”。据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