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开幕4000余作品参评 网络纪录片崛起
12月10日,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拉开帷幕,“金红棉”国际纪录片推优活动举行。评审团主席阚兆江表示,今年整体投送作品数量及参加评奖的国家和地区是历届空前,题材多元作品质量优于往届。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导演呈年轻化趋势,43部入围终评作品的导演平均年龄不到40岁,绝大多数是80后。
纪录片传播方式在发生改变,新媒体的崛起在最近一两年非常突出,火遍大半个中国的纪录片主要来自于新媒体,这种传播方式让纪录片进入到过去没有抵达的领域以及人群……—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纪录片制作人张同道
纪录片应该是有初心的作品,这是纪录片尊严的一部分,但纪录片应该兑现商业价值,不应只由慈善家包养。
而今,很多纪录片作品在B端产生非常多价值,如在互联网的版权价格上,纪录片的价格不断上升,最近的纪录片已经到一千万一个系列……另外广告端也有大幅度提升,《舌尖》的冠名已经破一个亿,这是有些娱乐节目、综艺节目都不一定比得过的。—资深制片人、导演干超
A4542部作品参评43部入围终评
据了解,“金红棉”国际纪录片推优活动已经举办了15个年头。评审团主席阚兆江介绍,今年共收到4542集/部作品,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总共有122个,境内作品有2073部,境外的作品2469部,整个参评数量、规模以及地区都是空前。往年进入终评作品的部集是39部,今年是43部,作品总的情况质量要好于往届。他表示,从作品关注内容来讲更丰富,有关注人类共同的生态平衡、生态保护,以及精准扶贫,关于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有关于家庭教育,也有关注非物质遗产。资深制片人、导演干超表示,本次纪录片创造形式更多元,有新媒体纪录片、长纪录片也有一些院线纪录片的评选、系列纪录片,专门的新媒体纪录片。
B“中国导演与世界导演距离越来越小”
评委陈宏认为,入选作品呈两极趋势,一是向更加高端、大制作、大投入演进,甚至有向院线进击的发展趋势。另外一个是向平民发展,“几乎所有的人,拿手机的人都可以参与创作,这是网络纪录片的崛起,网络生态里面更多地出现网络短视频,反映生活方方面面的短视频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在新媒体。”同时,在评审过程中,陈宏感受最大的是中国导演与世界导演的距离越来越小,从心灵、人的情感、以人为本的角度三个纬度来看,中国的片子正在和世界纪录片创作的前沿看齐,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导演的水平,“比如说《来自喜马拉雅的天河》、《西南联大》等等这些片子跟国外同类片子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他们在投入、在设备的使用上、在创作的理念和艺术手段上基本能和国际合流。”
电影导演、奥斯卡得主、德国电影学院联合创始人及董事佩波·丹科瓦特认为,纪录片的本质就是要记录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特点以及这个地方,这个时代它原有的东西。如中国有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也有繁华的大都市,还有一些影片也涉及到了年轻群体内在的一些思想,他认为所有这些中国的时代背景都深深地影响到了中国纪录片的内容,这是中国纪录片与国外其他影片非常不同的一点。
C入围终评作品导演平均年龄不到40岁
本次纪录片导演呈年轻化趋势。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介绍,本次43部入围终评作品的导演平均年龄不到40岁,绝大多数是80后。干超认为,这一代年轻人的创作视野非常国际化,功底非常扎实,他们关注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一些命题。
为了鼓励年轻导演创作,组委会专门设立了一个“最佳首作纪录片”奖项,专门为新加入到纪录片节参评的一些处女作品给予鼓励。
而另外一个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重要子项目———第五届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以“读懂中国”为主题,一共征集到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252所高校/学院的785部影片。其中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及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均有参与,质量和数量较往年都有大幅提升。
D“改变网络纪录片生态应从娃娃抓起”
陈宏认为,在大学非影视专业的学校和中学里应该开设视频教学课程,起码作为补充教材。他表示,现今大量短视频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有低俗也有不雅的,创作技术和艺术参差不齐现象很普遍,网络上的短视频创作主体是青少年,受众也主要是青少年,要根本上改变网络生态纪录片的状况,应该从年轻人、小孩抓起,教他们拍摄制作技巧的同时,带动他们关于审美、关于价值取向这些方面的正向方向前进。
统筹:南都记者
尹来李春花
采写:南都记者
尹来李春花
见习记者董晓妍
实习生程小妹
新闻推荐
◎陆小鹿(上海)友人说他最近工作压力大,想周末找人打麻将放松一下,奈何总凑不齐人,好扫兴。我给他支招:“不如尝试去做做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