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用五年时间“还原”宋朝美食 一碗面 感知千年前宋人餐食文化

羊城晚报 2018-12-08 13:15

梅花汤饼

春兰秋菊

鯚鱼假蛤蜊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刘云

宋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时代。人们也许很熟悉“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历史大事件,但对于宋人的生活,特别是他们吃饭的场景,却很难想象。

近日一本《宋宴》却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脑补”宋人进食场景。此书根据《山家清供》《中馈录》等宋元典籍文献记载还原了75道宋朝美食,按时令编排,囊括宫廷菜、文人菜与平民菜三级,涉及热荤、素菜、冷盘、羹汤、粥面、糕饼、饮料、果子八类,还附有详细的食材配置与制法步骤图,同时又带着读者细品宋时知名文士学者为“吃”留下的种种佳话、典故。

12月2日下午,此书三位作者徐鲤、卢冉和郑亚胜在广州方所与读者见面,他们从广州美食说起,与大家分享了他们花了五年时间来还原宋朝饮食文化的目的与历程。

“人面子”原来是仁面

徐鲤是现居上海的广东人。一次,她在《东京梦华录》中看到“人面子”一词,顿觉熟悉:“这不就是我自小爱吃的仁面吗?”仁面,粤语方言“银棯”,是一种果实,因果核表面有花纹似一张人脸而得名“人面”。其果肉生吃酸硬,一般要用盐、糖腌后晒干或以酱油腌渍后作零食。它主要出产在两广地区,所以远不如话梅那样广为人知。

正是这次“偶遇”让徐鲤对书中其他食物产生了兴趣。当读到那些熟悉的、陌生的甚至让人有些费解的菜名时,她会不自觉地往吃过的食物上联想,并推断猜度:“大概会是这样的味道吧?”于是,将纸上的宋菜,还原为看得见吃得着的实物,并汇集成册的初衷便由此产生了。

“主要是为验证诸多猜想。但它促使我投入到完全缺乏经验的事件中来。”但当时的徐鲤,对古人吃喝的“知识”,几乎全部源自影视剧,自家的烹饪水准也只停留在炒俩家常菜、煲个汤的简单层面。所有探索的起点,便从收集资料开始。

徐鲤首先从《山家清供》《清异录》《(吴氏)中馈录》(一说是元人著作)《本心斋蔬食谱》《奉老养亲书》《事林广记》等宋人食谱中整理出其中具可操作性的菜式。考虑到有些菜馔并不仅仅存在于宋朝,她又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等对饮食抱有热情的宋人笔记中,摘录出所有菜名;然后,她对照前后朝代的食谱《齐民要术》(北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元)、《饮膳正要》(元)、《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元)、《易牙遗意》(元末明初)、《宋氏养生部》(明)、《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明)、《随园食单》(清)、《调鼎集》(清)等,找出与菜名相对应的精准配方作为参考,从中拣选仍带宋式烹饪风格的菜式;最后,再将初录菜式依照“陌生感”“代表性”“文化基因”“味道”的几大原则进一步筛选。

几经考虑,剔除了“黑暗料理”和太过普通的菜式,保留了其中有亮点之作,《宋宴》最后确定了75道菜品。

《清明上河图》里发现餐具

作者之一的卢冉,主要负责在书中配上相应的宋画、器物,帮助读者构建宋人吃饭的环境与场景。他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实物参考模板,又参考各种古籍及一些有关饮食的壁画、出土文物等,一一还原出当时上流社会宴饮场景和民间饮食市场的酒楼、饭馆、面店的模样,包括店面的招牌、桌上的餐具等细节。

北宋开封、南宋杭州绝对称得上当年最发达的大城市,由于拥有一大群需求旺盛的顾客,所以餐饮业蓬勃发展,食摊与门店遍布街衢巷陌,简直是餐饮业的天堂。卢冉说,宋朝城市中已有许多高档酒楼,那时已经能从高档酒楼定“外卖”、有专门的熟食店、流动小摊,加上宋朝取消了“宵禁”,街上有了夜宵摊、小吃街,城市里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繁荣的商业体系。比如大酒楼里会有店小二报菜名,普通食店里会用类似“水牌”的菜单;高档酒楼还已经用上了金、银碗筷;桥上、岸边的小摊贩、小面馆用的依然是瓷器;宋代还出现一种新兴职业——厨娘,她们专为富人家服务。

卢冉说当用放大镜来看《清明上河图》,甚至会发现古画上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宋朝时代农村和郊区购物依靠货郎的兜售,而货郎挑的担子上除了锅碗瓢盆之外,还有山东黄米和牙刷。仔细研究一些墓室壁画,他们又能很清楚地看出宋代炊具和餐具的模样。研究后就会发现,宋代人们常用的餐具是瓷器和漆器,也会有一些舶来品如玻璃。卢冉说:“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宋代流传下来的漆器已很少。”

以荤仿荤做“假菜”

《宋宴》绝不是一本“纯粹的食谱”。书中每一道菜,不仅罗列了配料与烹煮步骤,还会从宋人的日常生活入手,裹挟着一些非说不可的往事。读者在尝试着用舌尖去感受历史,自然能获得超出食物本身的乐趣。

比如宋人兴吃“假菜”。所谓“假菜”,就是用一种食材来模仿另外一种食材的仿真菜。与现在素斋馆里“以素仿荤”的素鸡素鸭不同的是,宋人的“假菜”都是以荤仿荤。比如用“猪肚头”仿制“江珧柱”(菜名:猪肚假江瑶);用鳜鱼仿制蛤蜊肉(菜名:鯚鱼假蛤蜊);用猪羊头仿制熊掌(菜名:假熊掌)。

“鯚鱼假蛤蜊”曾现身于清河郡王张俊奉宴南宋高宗的酒筵中。《宋宴》中便还原了此道菜。首次试菜时,作者们花费了约两个小时,将鳜鱼起肉,批成小片子,入鱼虾汤里烫熟,最后出来只有一小碟,颇有“忙活半天,就为了那么一口”的劲头。但试吃那刻,他们一下子被触动了,小鱼片又弹又滑,竟真的能吃出蛤蜊肉的感觉来。正是这第一次的尝试,令他们在接下来的试菜中更有信心。

此外,宋人爱花,正所谓“正月寻梅,二月探桃李,三月赏牡丹……”宋朝器物给人的印象也常有“花”的元素。三位作者中负责料理的郑亚胜表示,以花入菜,口感并不会很突出,比如梅花本身花瓣薄且味淡,收集零落的花瓣煮出的“梅粥”,味道其实与白粥差不多,但宋人“吃的应该是气质”。相比之下,“梅花汤饼”则更胜一筹。古语“汤饼”,即为汤面。“梅花汤饼”就是将白梅、檀香末加水浸泡,用泡出的汁液代替清水揉面,然后将面团擀成薄面皮,用梅花形铁印模,印出一片片花形面片,再下锅煮熟捞起,最后浇上热腾腾的清鸡汤做汤头。一碗平淡无奇的汤面片,就被改头换面地煮出了“意境之食”,尽显宋朝文士刻意营造的“诗意饮食”理念。

由此可见,宋代文人的确是“雅文化的主力军”,这种审美在饮食上面就有体现。有诗意、有意境正是宋代文人做菜的精髓。除了梅花汤饼,莲房鱼包、煿金煮玉和满山香等都是自带文化魅力的菜式,或由文士参与创作,或与某典故逸闻相关,因此食用时,很容易唤起“微妙的诗意”。

不能不说,宋人在做菜方面其实是非常大胆、非常有想象力的。他们将一些意想不到的食材结合起来,效果却好得出人意料。比如,南宋杭州人过重阳,会食一道叫《春兰秋菊》的菜。这优雅的名字,取自屈原的《九歌》。它并非真由兰花与菊花打造,而是用了三种典型的秋季水果:石榴、雪梨、橙子。玉石榴籽和雪梨的果肉都是白色系,近兰花之色;橙肉金黄,近菊花之色。这大概就是《春兰秋菊》命名的内在逻辑所在。当三种水果切成大小相近的细粒,混合一勺细糖霜、梅卤水,再将一把紫苏籽点缀其中,宋人那种风雅生活、意不在泥古的美食精神早已跃然而出。

新闻推荐

今天消息 广州“邮轮推广月”拉开帷幕 邮轮产品扫货好时机,但购买前需清楚费用所包含的项目

羊城晚报讯记者吴珊、通讯员穗旅宣报道:12月8日上午,以“广州邮轮新启航·共筑国际旅游大湾区”为主题的2018年广州邮轮旅...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