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心声与见证 “潘行健艺术研究暨捐赠作品展”前言

南方日报 2018-12-08 09:13

《悄悄话》潘行健作

潘行健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艺术家,经历了1949年以后各个时代的洗礼。1949年以来的前三十年是他求学和任教的阶段,他较早就接受了正规的美术训练,在附中和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期间又遇到了多位杰出的老师,在造型、材料语言和艺术方法论方面建立起重要的基础。其后,他留校担任专业教师,同时投身到火热的革命和建设当中,而在艺术表现上所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样的社会情境以及思想意识锻造使得他的艺术创作始终与时代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他的作品又不是社会政治的图解,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动人之处,观察人们劳作、生活的本真状态。他的本科毕业作品《椰林深处》以俯瞰的视角表现了椰树浓荫中的新生活场景,典型的优美的南国自然风貌与质朴清新的房舍及人群形成和谐的画面。另一作品《队列》以横向构图和简洁鲜明的黑白对比排列出海军阵营的集体形象。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建设生活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但画面流露出爽健的抒情气息和个体感受,这既与其个性有关,也与他对于艺术与时代的关系把握有关。他认为,艺术家要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真谛。

此后,潘行健的创作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多产的上世纪80年代,他的作品交织着不同题材线索,一是有关孩童的《啊!大海》《母亲情》《童年》,以不同的人物形象、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展现了那种感同身受的亲情质感,并给人以隽永的想象空间。另一则是水乡与山城的景象呈现。水乡的温润柔美与山城的劲峭挺拔通过不同的笔线和制作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水乡世家》《山城印象》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上世纪90年代,潘行健的创作陷入低产期,但他后期作品中极具代表性且反复研磨的两个系列:《土地》和《立交》,都萌生于这一时期。《土地》以背着犁头的农民背影隐喻改革开放大地上“民族脊梁”的缩影;而“立交”则是现代城市生活的典型象征。21世纪以来,潘行健进入了另一个高产期,他将《立交》作为城市现代化的精神符号,不断地变换其结构和线条的组合,逐渐地,他的画面引入“风筝”和“飞鸟”,为刚性的结构添加了灵动和柔性的情感因素。在版画技术上,他也走向了一种开放的复数概念,以图样套印的方法使得《立交》的图式处于不断的流变当中,甚至还将图像转印到报纸等其他媒介上。在艺术潮流迅疾变化的当下,他坚持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导向,但是他所主张的现实主义不是僵硬的样式和风格,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精神立场。在艺术形式上,他勇于探索和创新,对于现当代艺术也持比较开放的态度。

在潘行健的作品中,数量最为庞大的还是速写。他的速写极其直观地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时代变奏。农村、工厂、椰乡、渔港、矿区、部队,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等,他根据对象的不同情形以相应的手法进行准确而又灵动的表达。一方面,速写是其收集素材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速写又是训练观察事物的重要方法,“心手眼”相应地、即时性地捕捉事物,所连动的富有温度和情感的创作过程是其他借助摄像手段的表达所不能替代的。而尤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艺术家所经历的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与广大社会人群的互动。通过潘行健笔下那不计其数的生动的场景和人物,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艺术家的足迹行踪以及他所亲眼见到的那些鲜活的形象。他所描绘的人物甚至还成为其多年的朋友,一个艺术家通过速写连接起了不同的家庭的情谊。毋庸讳言,现在一些艺术家日益陷入一个自我循环的封闭系统而与其他社会阶层和工种的人群几乎绝缘,我想,切入社会生活的速写,在当代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将艺术在情感和视野上引向更开阔的外部世界。

此外,作为中南美专首届附中生、广州美术学院首届版画系学生,以及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系主任和后来的学院副院长,潘行健的学习、创作、执教以及管理,对于广州美术学院教学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教育的研究具有突出的意义。他曾在访谈和回忆文章中介绍过中南美专学习的历程以及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建系情况,他所述的那种社会运动与课堂紧密结合的教学状态以及创始阶段各位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学科建设,无疑为我们回顾那个年代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而作为在这种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和管理者,他又需要面对新的时代情形,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和艺术思潮的涌入,素描以及速写这些原本作为重要课程并有着相应系统的训练科目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社会对于艺术领域诉求的多样化发展,学校扩招以及教学制度改革等;另外,他还曾担任许多大展的评委和广东省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需要对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版画及美术形势给予判断。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撰写文章,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他的这些思考与其对于艺术的探索是同步的,这从他退休后旺盛而开阔的创作便清楚地体现出来。

最后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潘行健先生对于母校始终保有深厚的感情,他认为自己是由母校培养出来的,他的一切也将属于母校。基于此,他将自己保存的几乎贯穿他的整个创作历程的数百幅版画和速写无私地捐献给母校。本次展览就是对这些作品和相关文献的记录。主标题“行健”既取自潘先生名字,又来自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语,以求最朴实地呈现潘先生的成果,同时也喻示其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前进。

他是如此平和地看待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最直观地反映了他的学习、生活以及艺术探索,而这一切都是在广州美术学院的背景下诞生的,与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同步,可以作为不可替代的见证留存母校。我们认为,这样一份捐赠,凝结着潘先生无数心血和可贵的艺术思想与精神,应该很好地珍藏和进行梳理。这既是对广州美术学院重要艺术个案及相关教育建设历程的历史回顾,同时也让我们从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养分和启示。

□胡斌

新闻推荐

“小家”故事展现大时代的“人情味” 大型原创话剧《花好月圆》首演

《花好月圆》布景充满“广味”。演出方供图南方日报讯(记者/周豫通讯员/吴忆若凝)12月6日、7日,广东省话剧院有限公司为庆祝...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