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期珠江科学大讲堂聚焦遥感技术 碧空慧眼 遥视寰球
本报讯(记者刘肖勇蔡敏霞通讯员吴晶平)12月5日,第56期珠江科学大讲堂在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举行。广东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水森博士以“慧眼世界的遥感与我的未来选择”为题,把深奥的遥感理论,通过直观的多彩、奇妙的地表遥感影像,以通俗的语言向听众进行讲解,展示多平台的遥感数据获取及遥感数据的巨大应用潜力,使听众了解遥感技术在农业、环保、水利、灾害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的一些应用,提高对遥感技术的认识和启发学生未来理想。
遥感“致广大而尽精微”
陈水森介绍说,顾名思义,遥感就是遥远的感知。广义上指用间接的手段来获取目标状态信息的方法,其机理和功能是指从人造卫星或飞机对地面观测,通过电磁波(包括光波)的传播与接收,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并加以进行分析的技术。遥感科学是研究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和散射特性的探测机理。任何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物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物体的电磁波特性,这是遥感对地观测的依据。目前常用遥感数据类型可分为可见光近红外遥感、红绿蓝组合、近红外绿蓝等。
遥感的组成部分分为传感器、地面接收系统、遥感平台。遥感的特点可用《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来概括。“致广大”,指以人造卫星、飞机、无人机、高空气球等之“高”而望“远”。“尽精微”,指运用各种传感器的高空间、时间、光谱分辨率,抓住物体细小的特征,捕捉细微的变化,
遥感“触手可及”
中国目前具有中巴卫星、环境卫星、高分卫星等遥感卫星,在农业、灾害监测、海啸灾害风险评估、水务、环保督查方面都有遥感的应用。
在生活中,遥感也随处可见。“GoogleEarth带你遨游世界”、日常交通、世界杯等都有所应用。在广州,遥感技术也被应用在了珠江口岸线变化遥感GIS综合分析方法和珠江口悬浮泥沙遥感等方面。在农业中遥感技术也起到了很好的监测作用,比如无人机果树监测中的植株尺度无人机监测,监测利用普通消费级无人机进行木瓜植株提取,其精度大于95%。
但是陈水森也提出,我们目前遥感发展存在卫星数量不足、卫星的稳定性和可操控性有待提高、卫星传感器的感知度受限、影像处理速度、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据了解,2018年6月,据国际权威的天文杂志和美国NASA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太空总共有5000多颗卫星,可用卫星1459颗。中国仅有193颗,占比13%。
陈水森向同学们提出了学好基础学科的建议,他说,“要积极开展基础研究,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就能够在未来为遥感事业贡献力量,新时代美丽羊城的建设添砖加瓦!”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罗莎琳)日前,广州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发布“广州市中介促成二手住宅交易市场研究报告”称,今年11月,广州全市(含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