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已去 市民追忆家国变迁瞬间
上世纪80年代的广州二沙岛羊城晚报记者 魏辉 摄
一个月间,羊城晚报接连推出10篇改革开放40周年“变迁”系列报道。系列报道如时光机,搭载着每一位老广州人在奔腾不息的时间长河里探幽拾遗——
《一江两岸之变》讲述从上世纪80年代的“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到如今广州要打造“一江两岸三带”。一条珠江穿城而过,见证40年羊城巨大变化;
《天河之变》讲述天河从东郊的荒野之域,变为现在的城市之窗;
《叹茶之变》从时间、地点、形式讲述“一盅两件”的花样翻新;
《消费之变》讲述广州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升级;
《穗港距离之变》讲述穗港直通列车的行车时间,由40年前的2小时54分,缩短至今天最快47分钟;
《广州地铁之变》讲述随着地铁线网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市民发现这座城市越发“变小”;
《园区之变》讲述40年间广州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商圈之变》讲述广州商圈从西向东,一路前行,时尚随体验式消费更迭;
《城市治理之变》讲述从大拆大建到如今着重对城市进行绣花般的微改造,广州在推动城市发展进程中,摸索出一套城市“智”理的先进经验;
《乡村之变》讲述“三农创新”,引特色产业让村民返乡扎根。40年来,村子变美了,村民变富了……
“改革开放40年,极大地提升了广州在全球城市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如今,广州经济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前列,产业门类齐全,城市建设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气象和格局,空港、海港、地铁建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甚至在全世界排名靠前。”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告诉记者。
改革开放40年,兴旺了一座城,也改变了千万家。不少读者在看完系列报道后,也在自己的记忆深处找到那些变迁的瞬间,向我们细细诉说——
潘秀群 79岁
猎德村的“前世”是农田
读了几期《羊城晚报》改革开放40周年“变迁”系列报道,几乎大半辈子都在天河猎德村生活的潘秀群告诉记者:“改革开放确实是一项伟大政策,大到国家、城市、行业的变迁,小到家庭的变化,让我们真切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幸福的感觉与日俱增。”
潘秀群对系列报道的《一江两岸之变》篇特别有感触。她回忆,40年前她所生活的猎德村旁边几乎是望不到边际的农田。而今,沧海桑田,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依水而生。“当时村里以水果和蔬菜种植为主,我每天起早摸黑干活,施肥、淋水。后来广州市规划珠江新城建设,猎德村全部农田被国家征用,我们家办起了大排档,成为个体工商户”。但更大的变化还在后头,2008年1月15日,作为广州首个整体改造的城中村——猎德城中村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历时三年后,在经历了搬迁安置、工程建设、摇珠分房后,6000多名猎德村村民迁入新居。“不只我们,很多兄弟村也陆陆续续完成改造,村民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变成了城市,环境也变美了”。
陆敏 60岁
粤菜已跃升为世界性菜系
陆敏是土生土长的海珠人,这么多年,他对广式早茶“一盅两件”情有独钟,对粤菜的发展更有着自己的见解。改革开放40周年“变迁”系列报道的《叹茶之变》篇,勾起了他对广式餐饮历史发展的回忆。
在他看来,以往的广式早茶往往只需满足老广们自己的口味就够了,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广州成为一座越来越多元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融入广州,同样也带来了更多样、层次更丰富的美食风味。“从粤菜发展上看,广州菜已一马当先,融入川、湘、黔、滇各式菜系,接受法国、阿拉伯、非洲等外域菜。现在的广州菜,已经兼容八方,在广府和港式粤菜的根基下,跃升为世界性的菜系。可以说,广州菜是目前门类最齐全、品种更丰富、烹饪技法高超的与时俱进、发展最好的菜系”。
罗鹏 28岁
从化与主城亦步亦趋发展
这段时间,罗鹏一直关注《羊城晚报》改革开放40周年“变迁”系列报道,看着不同时代照片的对比,回顾不同时期的城市面貌,他在勾起回忆的同时,也感慨着“罗马真的不是一日建成的”。“广州的持续繁荣昌盛,需要管理者对整座城市清晰定位并合理规划,需要建设者兢兢业业地付出与贡献,系列报道让我看到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我对广州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从化人,罗鹏亲身体会到这些年来,从化与广州主城区的发展亦步亦趋,联系更为紧密。“年底,从化也将通地铁了。届时,广州11个行政区都有地铁通达。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从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连接,而且让我们这里的人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顺畅、多样化”。在他看来,如今家里有农田的村民除了种植荔枝,还会关注市场上销量好的水果,并学习搭建温室,“现在大家的销售渠道更丰富了,更懂得如何致富了”。
新闻推荐
2018年的广州一江两岸羊城晚报记者陈秋明摄11月13日,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机构之一GaWC发布了2018年世界级城市名册,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