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湾区明珠呼唤创新人才来创业 “一区一谷一湾”托起创新岛,海珠奏响人才“集结号”

南方日报 2018-12-03 06:41

11月30日,第十一届琶洲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琶洲举行。符超军摄

■创新海珠湾区明珠

“资本往回报高的地方走,人才往机遇多的地方走。”第十一届琶洲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院长王微见如此总结人才流动的规律。

对于人才来说,为什么要持续流动到一个地方?大会专家们指出两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个地方能够为人才提供创业、就业成功的机会,二是非常良好的发展环境。

广州海珠区正面临从原来的传统老城区向新城区转型的新时期,珠江前后航道围绕的自然岛要迈向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创新岛,就要全力建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中山大学国际创新谷以及后航道滨水区创新湾区,通过“一区一谷一湾”的建设,实现区域发展的蝶变。

以前的海珠有广交会琶洲展馆这样对外开放的金名片,而未来,集聚腾讯、阿里、小米等巨头的琶洲也将是全球互联网创新的新高地。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迅速崛起,必然需要更庞大的创新人才支撑,创新产业的迭代加速了人力资源的变革,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机遇,站在新起点的海珠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人才。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李国平认为,青年人一定会选择充满活力的城市工作、生活。作为本次大会的举办地,广州海珠区依托创业、就业成功的机会和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向全国人才吹响最强“集结号”。

为人才“雪中送炭”

度身定做人才需要的政策

“大家都身处粤港澳大湾区之中,迎来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如何抢抓这一机遇,成为了现场嘉宾的探讨重点。

“对比全世界四个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后来居上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陈新滋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有足够的劳动力和可进行建设的土地,随着湾区总体科技水平逐渐达到国际水平时,这些潜力将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人口多的地方多的是,为什么粤港澳大湾区会得到青睐?关键是大湾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优势。”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善民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优势还是在“人”,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对全国“人才大战”,大湾区如何聚才引才?大会现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年)》重磅发布。王微见表示,该报告共收集人才政策文件229份,分解重构人才政策条款2900多条,系统分析了大湾区各地人才政策的特色和亮点,将为湾区各城市的人才政策优化提供指引。

“真正打动人才的政策是"雪中送炭"类型的,而不是"锦上添花"。”王微见分析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政策体现出不同的思路,其中,广州各区的人才政策就“各显神通”,如海珠区的人才政策就围绕打造创新岛这一目标给予各方面的支撑。

海珠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来出台的人才政策其扶持范围表现出更多的包容性和预判性,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创业人才得到重视,避免把潜在的“马云”“马化腾”排除在外。据透露,该区也正在梳理整理所有已出台的创新政策和人才政策,将在年底之前发布海珠创新岛政策,其中人才政策是重中之重。

“广州要想在这个大湾区有所建树,创新是它的主旋律。”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能全表示,创新背后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创新,他希望发挥中山大学的人才优势,激活海珠区的经济,再带动广州的发展、湾区的发展。

此外,李善民建议,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发展应该做到“引育并重”,引进世界级人才的同时,也要尽快在大湾区形成高等学校集群,培养培育本土人才。

宜居宜业环境

从让人心动到让人放心

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市场,也利用着全球资源、技术,聚集了全球人才之后如何为我所用?论坛现场,来自海珠区的多家企业分享了他们“融合之道”。

“阿里巴巴在广东目前有将近8000名员工,加上香港、澳门,明年上半年可能会突破1万人。”阿里巴巴战略发展部华南区总经理黄一耕说。

集聚人才后,如何发挥人才作用?黄一耕认为城市的归属感乃至城市价值观的归属感决定了人才融合的效率和程度。“广州,特别是海珠区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表示,海珠区出台相关的人才政策给予了很多支持,此外配套设施完善的园区也很重要。

目前,海珠区共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其中经认定的科技创新园区和孵化器43家,总面积62.05万平方米,众创空间共计21家。其中不乏T.I.T创意园、创投小镇等税收突破亿元“大关”的园区,入驻区内各类科技创新载体的企业已超过3000家。

在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看来,城市的发展、行业的发展再到企业的发展能让人才动心,动心之后更要通过各种软硬件的环境继续吸引他、让他放心,让他知道在这里能够做得很好。

如去年,海珠区共评定82名区创新创业人才,发放首笔人才经费资助共计1140万元。作为其中一员的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研究生李志云就表示,“柴米油盐”的负担减轻后,他也更能展开双臂安心在海珠创新创业。

“我们需因人制定政策。”树根互联高级副总裁兼CMO黄路川表示,人才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住房、子女教育、医疗配套等问题将助力人才扎根。近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海珠新院选址于海珠湾片区,中山二院总院部也将迁往海珠。同时,根据《海珠区“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到2020年海珠区将新建中小学9所、幼儿园15所。宜居宜业的环境让人才更愿意扎根海珠、深耕海珠。

“创新岛”引力

海珠孕育创新发展机遇

大会现场,两大人才联盟正式亮相。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联盟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区人才工作部门提供沟通交流平台,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吴能全表示,邀请海珠区作为联盟首批重要成员参与其中,看中的是海珠对于创新人才,尤其是互联网产业人才的吸引力。

“资本往回报高的地方走,人才往机遇多的地方走。”王微见如此总结人才流动的规律。对此,李国平也表示,青年人一定会选择充满活力的城市工作、生活。作为本次大会的举办地,海珠也正释放着通过人才推动区域的发展的强烈信号,其自信源于能提供创业、就业成功的机会和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目前,海珠正处在新旧动能和新城老城的迭代中,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该区正全力建设创新岛、生态岛、安全岛,推动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生态发展、幸福发展。从珠江之岛到创新岛,海珠已经形成“一区一谷一湾”的创新蓝图。

不久前,2018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举行了琶洲创建国家互联网创业创新示范区启动仪式。据悉,琶洲是全国首个启动创建国家互联网创业创新示范区的集聚区(产业园区)。目前,琶洲西区20个拍地项目已立项19个,其中15个已经动工,腾讯、唯品会、小米、国美等13家企业已开展实质性业务。按照规划,到2025年,仅琶洲西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5000亿元、新增就业人口10万人。

中大国际创新谷也正式亮相,定位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知识转化枢纽。同时,海珠创新湾也将打造为高端商务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生产性服务枢纽,广州启迪中海科技园等创新载体正在这片曾以“工业大道”闻名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海珠的发展机遇也意味着人才的发展机遇。春江水暖鸭先知,以琶洲为例,2017年琶洲地区新设立市场主体3592户,与当年初相比增长53%。“以腾讯为首的科技公司陆续把总部大楼设在海珠区,势必将引起下一波科技创新浪潮,我们希望抓住这个科技创新的时机。”广州小黑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茂巍表示,希望借助微信生态快速发展。

“海珠将来有机会成为一个枢纽,一个科学交流、创业创新的枢纽。”陈新滋憧憬道。

撰文:傅鹏朱伟良

新闻推荐

护航美丽海珠 海珠人大助推打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乡环境

“城央绿心”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文/李焕坤柳永烈图/邓勃近日通过的《琶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2018-2035年)》指出,琶洲地区与珠...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