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百货商店、第一家电影院、第一条水泥公路;通行证、农民户口簿、粮油任务证…… 增城城市馆变身“时光穿梭机” 用照片物件讲述城市蝶变之路
■在增城城市馆里,这组“增江新貌”的照片鲜明地展现了增城的蝶变之巨大。
“40年来,增城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好,文化场所越来越多。”——何其钊
改革开放时期出入深圳、珠海的《通行证》、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民户口簿;1976年自行车登记证、1982年生猪收购票、1984年粮油任务证;第一条水泥公路、第一家增江电影院、第一家百货商店……在增城城市馆的增城区国家档案馆,“1978-2018,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增城发展图片展”正在展出。
40年间的变化翻天覆地,用照片、物件讲述改革开放的历程,这是增城城市馆试图重现的历史。在增城区国家档案馆记忆展厅,则记录了增城改革崛起、科学发展的进程,展品除了纸质档案之外,还有照片、实物和视频等。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和视频,均一一见证着增城的发展和蝶变。
1978年,增城还是个县城,以农业经济为主。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增城迈向了发展的新篇章。经历了1993年“撤县设市”、2015年“撤市改区”,增城的影响力逐步扩大,经济实力不断上升。在广州新一轮的区划调整中,增城被定位为“现代化生态城市”和广州东拓“桥头堡”。从一个小县城发展到如今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之城,增城的发展和变化成为了广州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
“为留住增城人的回忆”,蔗糖厂成旅游新地标
2014年,增江边高楼林立,几条渔船横戈;而1984年的增江照片上,江畔是低矮的厂房,江上水鸭栖息在竹筏上……在增城城市馆里,这组“增江新貌”的照片鲜明地展现了增城的蝶变之巨大。增城城市馆的解说员廖彩玲对此颇有感触。
廖彩玲是一名80后,她告诉新快报记者,在她小时候的记忆中,除了这些低矮的厂房,还有增江上的撑船人,然而,世易时移,如今轮渡都消失了。廖彩玲说,上世纪80年代,增江畔的厂房有糖厂、造纸厂。“增城很多生产队都种甘蔗,用来制糖,糖渣则用来造纸。”
“增城的旧糖厂是许多老增城人的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许多年轻的增城人儿时的游乐场。从1956年建厂,旧糖厂走过无数的光辉岁月,那时的增城人都以在糖厂工作为荣,漂亮的姑娘做梦都想嫁给在糖厂工作的国有企业职工。”廖彩玲如是告诉新快报记者。
近年来,广州市增城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出广州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绿色增城的发展,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工厂被时代淘汰了。2001年,为配合城市环境改造,旧糖厂和造纸厂停产。“大烟囱里止住了的青烟,车间里搬走了设备,走进废弃的厂房,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廖彩玲说,增城政府“为了留住增城人的回忆”,保留了糖厂的建筑结构。2015年2月8日,旧糖厂将迎来他的新生命,由旧糖厂改造而成的1978文化创意园正式亮灯。
如今,1978文化创意园还打造成时尚的电影小镇,成为增城发展旅游业的新地标之一。
老地标“红太阳”曾是制衣厂,如今变身文化馆
何其钊是原增城文化馆馆长,当他走过一张张展出的新老照片,脚步停留在一组“红太阳”展览馆照片前。“提起红太阳,老一辈的增城人没有人不知道的。”何其钊告诉新快报记者,文化场馆“红太阳”出租做工厂,是增城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吸引外商投资的标志事件。
三个时期的“红太阳”,通过照片对比呈现在何其钊这名老文化人眼前。
1969年,凤凰山下建起了一栋展览馆,在当时是大型中心建筑,更是增城的一个地标建筑,被称为“红太阳”。这栋建筑曾经是增城人的文化阵地,曾办过农业、工业运动展览。
“1979年2月,增城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把‘红太阳’这个文化场所出租给港商投资,成了‘东林制衣厂’。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个厂是增城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工厂,也是增城最早做牛仔裤的工厂。当时这个工厂解决了六七百人的就业。”何其钊告诉新快报记者。
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制衣厂规模的扩大,其搬出了“红太阳”,这栋建筑物又发挥文化用途,成为增城图书馆,到现在作为文化馆使用。何其钊笑着说,40年来,增城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好,文化场所越来越多,有青少年宫,有儿童公园,有博物馆,年轻人不见得都知道文化馆叫“红太阳”了。
无数个“第一”,汇聚了改革开放后巨变
在老物品及老照片中,还记载着增城的多个“第一”。1987年,增城的第一条水泥公路——增滩公路建成通车,开启了增城城市道路的新纪元。如今,这条公路也由原来的双向2车道,拓宽为双向8车道。1993年,增城撤县设市,这一年,荔新、荔三、增派、增滩、增龙等公路动工扩建,路通财通成为当时的新观念。
一张老照片展示了增城的第一家百货商店。对此,增城城市馆工作人员林日霞表示,自己对这家百货商店有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家商店位于中山路,就在我家附近,旁边还有一家五金店。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还是小孩子,当时姐姐就到商店买布,再拿到裁缝那里剪裁成衣服,那时买布还要用到布票。”
第一条水泥公路、百货商店、增江电影院……无数个“第一”见证着增城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从1993年增城撤县设市,到2015年撤市设区,增城走过了从县、到县级市、到区的历程,其经济形态也从单一的农业业态,到发展工业、商业,再到对生态的重视转而发展旅游业。
在一份国民经济数据简表中,我们看到,1978年的时候职工的年平均收入只有500块多一点,到了2008年就翻了60倍有3万多块,而农民的收入对比就更加明显了,2008年的收入有7000多块,是30年前的79倍。到了2017年,增城GDP已超1000万亿元,这一年增城迎来了富士康的大手笔投资。
增城城市馆
增城城市馆位于荔城街府佑路138号,2017年12月26日正式开放使用。城市馆集博物馆、档案馆、规划馆等于一体,属综合性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筑。
博物馆位于城市馆东南侧,整体建筑高5层,建筑面积6544平方米,展示国家二级文物5件,国家三级文物163件,一般文物3500多件。
档案馆位于城市馆北侧,共五层,是具有收集、保管、查阅利用、历史文化展示等功能的档案信息资源中心。
在一楼《增城记忆》展厅内,设有“历史回顾”“改革崛起”“科学发展”“人文特色”等部分,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展示增城历史的发展脉络。同时,参观者还可以在办公区及档案查阅大厅享受档案信息服务。
规划馆位于城市馆西南侧,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是展示城市规划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对外交流平台。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陈琦钿■专题统筹:新快报记者 张小奋■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新闻推荐
近日,增城区制定并印发了《增城区在全区江河湖库全面开展“五清”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根据《方案》,增城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