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咪呀!》中文版新巡演广州“首发” 欢乐升级再掀音乐剧热潮
《妈妈咪呀!》广州首演现场。南方日报记者张迪摄
11月,诞生于2011年的《妈妈咪呀!》中文版再度回归,并选择率先在广州开启其全新的一轮巡演。16日,该剧在广州大剧院正式亮相。对于为什么这个最新版本的《妈妈咪呀!》选择在广州首演,其中文版制作人田元表示,因为广州观众特别可爱,“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对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很强,广州乃至华南有很好的音乐剧发展土壤。”
新增粤语笑点“接地气”
首演当晚,虽然广州突然降雨降温,但剧场依旧满座。剧中唐娜、谭雅、罗茜三位“妈妈”的表演既专业又幽默,特别增加粤语笑点的演出着实“接地气”。“唐娜”的扮演者陈松伶,在年少时期便痴迷ABBA乐队,此次可谓梦想成真。最后的“返场秀”更被剧迷形容为“蹦迪现场”,大家不禁感慨:“一切回忆都回来了。”广州市民罗女士便是一位老“粉丝”,7年前《妈妈咪呀!》中文版第一次来广州时,她还单身,如今女儿已经5岁了,她说:“当年,我对剧中女儿(苏菲)的角色很有共鸣感,但现在,剧中独立又活跃的单身妈妈更能让我感受到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对生活的乐观情绪,这或许便是这部剧的魅力所在吧,你能常看常新。”
“《妈妈咪呀!》中文版还能火多久?”面对南方日报记者的这个问题,田元说,她从未想过它的生命力有多强,只是坚信一点,“快乐是一种魔力,《妈妈咪呀!》欢乐热情的特质以及蕴含的价值观,并不会随时间而改变。”
见证中国市场成长
2007年,《妈妈咪呀!》英文版在北京演出16场,其火爆程度让当时作为“幕后推手”的田元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未来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巨大,想要产业“开花、结果”,关键还是人才。
随后的这10年,中国音乐剧人才在不断被发掘和培养出来。如今,国内音乐剧行业,很多具有国际水平的主创、演员、舞台设计等,都曾参与过首季《妈妈咪呀!》中文版的制作。同样成长的还有市场,早年国内的音乐剧演出,一个城市只能排演一两场,但如今多达半个月乃至一个多月的驻场演出已不鲜见。在田元看来,广州乃至华南有着很好的音乐剧土壤,广州观众见多识广、辨别能力高,未来,只有更高品质的内容才能“入眼”。
2017年,包括原版引进、中文版制作和原创作品在内,国内有近20部不同类型的音乐剧在各地上演。音乐剧数量呈现井喷,城市综合性剧场也大批落成,但在田元看来,市场容量却并未得到成正比的扩充。“国内不少公司都在抢原版音乐剧的巡演版,但想要真正保持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最终落脚点还是高品质的产品。毕竟,做中文制作比做原版巡演困难太多,但只有打造产品,才能真正深入接触音乐剧产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音乐剧产业的核心——人才。”
《妈妈咪呀!》剧中演员换场时间非常短,长则一分钟,短则十几秒钟,第四季更是一个“新老搭配”的组合。要保证不出错、最快进入状态,只能依靠无数次的排练。演员吴凯在2011年版本中只是群舞角色,今年开始饰演剧中一位男主,“首季中文版巡演结束时,公司给了我一个指南针,当时我还不懂其意义,但现在我明白了。”在国内,有许多像吴凯这样的职业音乐剧演员正在成长。对于音乐剧人才的培养,田元坦言,没有什么秘诀可言,“这个产业就是要踏实去做,去实践,并且要按照严格的标准和原则去做。”
《妈妈咪呀!》在原创地伦敦演出20年,培养出的音乐剧演员不以“批”论,而是以“代”计的,而国内人才显然还没有到如此充盈的程度。《妈妈咪呀!》中文版经历了前三次演出、三次选角,虽然有了自己的演员库、合作伙伴库,但在第四季招募演员的过程中演员依然存在着较大缺口。
在田元看来,目前国内音乐剧的人才培养与市场的快速发展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国内演员很难会有这样长周期的档期,而音乐剧对演员心理、体能等职业要求又非常高,因此音乐剧呼唤的是职业演员,这是观念上很大的改变;其次,音乐剧创意、技术、制作等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长期培养,这方面包括我的团队在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南方日报记者周豫
新闻推荐
第五届珠江围产医学高峰论坛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母胎医学高峰论坛 暨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20周年庆祝议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赵先兰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东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黄素然(图左)广州医科大学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