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区强化党建“四个抓手”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打造党群沟通的“连心桥”
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区(县)党委,县(区)级政府政务透明度全国第八名、公共服务满意度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广州城市治理榜人类发展指数金奖……这是广州越秀区近年获得的殊荣。今年,越秀区“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作为全区两个项目之一,被广州市委列入2018年广州市基层改革创新项目。
作为广州市地域面积最小、历史最悠久的城区,越秀区党组织和党员人数在全市居首,基层党组织2433个,党员55228名。作为广州的传统中心城区,区域党建资源丰富但协调难度大。要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就要找准党建与民生的结合点。越秀区强化党建“四个抓手”,把“2018新时代越秀党建先锋行动”作为“先手棋”,除“1+6”党建先锋行动外,各街道和职能部门探索形成更多有特色的先锋行动,逐一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南方日报记者冯艳丹通讯员张慧
支部建在网格上
全覆盖更精准
作为广州党员人数最多的城区,越秀区社区党员达31664名,占党员总数的57.33%。这些党员年龄跨度较大,管理起来有难度。为此,越秀区委致力于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与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同步推进,实施“支部建在网格上”,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越秀区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方案》共计有30项创新子项目,牵头单位共20个,涉及民生、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各领域,每项创新项目都涉及多个配合部门。
推行“五步闭合”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将全区222个社区划分为1893个网格,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网络;出台了《越秀区网格化党建工作制度(试行)》,率先全面推行“支部建在网格上”,建立了1893个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网格党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由党员网格管理员担任,确保每个网格都有党组织,每名党员都在网格中,对网格员的服务管理进行强化优化。同时,打造“一网格一特色”服务品牌。发挥党组织在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将社区在职党员、驻社区单位党员、党代表等纳入网格,结合网格内共建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楼下就有快餐店,我喜欢在长者饭堂搭食。”89岁的龚婆婆在大东街中山三路星光老年之家搭食已经两年多了。长者饭堂饭菜可口,政府还提供补贴。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吃饭不会孤独。失能、独居、残疾老人在“家门口”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
“孩子平时上班也忙,在这里跟街坊一起过,日子舒坦多了。”白云街孝慈轩的张奶奶住在东湖新村,社区整合网格资源引进的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环境舒适,离家距离也近,相比郊区的养老院,更易受到老人青睐。
利用网格党支部建立社区老人的档案,越秀区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进18个街道100%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综合平台,为社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社区式或到户式养老服务,建成助餐点54个,2018年至今配餐36.9万人次。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从门槛走进心坎
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各类社会矛盾和基层治理难题在越秀区比其他城区更快更早凸显。为此,自2012年起,越秀区开展了百个机关支部结对帮扶社区、万名机关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活动,累计联系居民群众187万多人次,走访住户商户137万多户次,收集解决问题3万多宗,推动了基层民生难题的解决。
今年,越秀区又实施了机关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三结对三提高”党建先锋行动,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提高组织力”“治理结对联动,提高战斗力”“帮扶结对同心,提高凝聚力”三大系列活动,全力打造党群沟通的“连心桥”、淬炼党性的“大熔炉”、基层治理的“练兵场”。
仰忠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社区。以前,乱拉乱搭的“三线”就像一个个“蜘蛛网”挂在巷子和楼道里。为改善环境,越秀区率先推动老旧小区“微改造”,对社区“三线”、房屋外立面、下水道等进行整改。领导干部带头发挥服务功能,区级班子领导直接挂点社区,担当社区微改造督查员,带领社区党员、楼组长和居民代表登门收集群众需求,优化设计方案,引导居民支持和参与。经过改造,原本漏水残缺的麦栏街老建筑披上了粉红色“外衣”,变身小“别墅”,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构建区域化格局
打破条块分割现状
越秀区辖内具有法人资格的机团单位近3万家,占全市法人单位的1∕7,云集了全市约80%的省直单位、70%的市直单位以及大量的非公企业、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层次多元,不加以统筹就难以最大限度发挥区域化资源的作用。
越秀区委坚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城市基层党建,健全区域化党建责任运行机制,解决区域内党组织结构裂片化和资源离散化的困境,变“单打独斗”为“共同奋斗”。在全区实施推行了区域党建联动、军地双拥联手、居民自治联推、公共安全联防、社会矛盾联调、社区服务联供、公共设施联享、环境卫生联抓、精神文明联创的“九联共建”,将区域共驻共建工作制度化,推动区域内各方制度资源、人力资源和服务资源最大限度地下沉街道社区。
作为全省区域化党建试点的新河浦社区党委,发挥省委机关所在地优势,主动吸纳省委机关事务局、省委警卫局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社区“大党委”委员,发动机团单位与居委会社工一起到居民家中做工作,成功推动小区楼宇住户共同出资安装新智能IC卡门禁。
另一方面,建立区域化党建组织联动体系。推动区域共建,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区域共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就要完善组织架构。越秀区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从2012年起,推动18条街道建立“大党工委”制,吸纳省人大办公厅、省卫计委等“两新”组织负责人进入党工委,签订共建协议,定期研究区域化事项;建立社区“大党委”制,推动社区民警、党员骨干、非公企业负责人等成为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全区覆盖率达100%。现在,已经形成了形成街道党工委统领、社区党委牵头、驻区单位组织有序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
区域共建的难点在于具体平台项目支撑和落地。为此,越秀区在创新建立“一家一站一中心”党建工作三级网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整合党建、民政、教育、文化等各类服务资源,推动建立更加开放、集约、共享的区、街、社区三级党群服务阵地。
“自治+公益”
攻克社区“疑难杂症”
越秀区既是广府文化源地,又是千年商都核心,如何将居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参与社区治理,关键在发挥自治的作用。
首先,社区党组织“立梁架柱”搭好社区有序自治的舞台。越秀区实施“四议两公开”,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组织,积极引导物业公司、业委会、社区民警、党员骨干、社会组织、社区能人参与社区治理,对涉及社区重大问题的自治事项实施议事、决策、执行、监督。涌现出了东山街新河浦互助会、白云街合伙人协会、建设街邻里互助协会、六榕街“榕树头”自治联盟等多个特色自治组织。
有了自治的舞台,还要共商共议,才能攻克社区“疑难杂症”。越秀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辖区楼宇八成以上为上世纪80年代所建楼梯房。近年来,越秀区委、区政府积极推动加装电梯工作,启动“红色引擎助力老旧楼宇电梯加装”党建先锋行动。经统计,从2012年至今共完成加装电梯598台。在加装电梯过程中,注重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协调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的作用,最大限度调动社区党员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黄花岗街水荫南社区党委在居民议事会中推选“电梯加装议事小组”,负责居民与职能部门、电梯公司的协调问题,成功化解开工难、推进难等一系列纠纷,成为居民矛盾的润滑剂。
只有深入基层,才更了解群众的需要。如何借助自治的力量凝聚党心民心,也是越秀党建工作的重点。为此,越秀区委启动“筑爱圆梦”党建先锋行动,号召基层自治组织深入基层一线,收集困难群众生活生产方面的心愿需求,由街道社区对接慈善公益平台,引导驻区单位和广大党员群众成为“圆梦使者”,以无偿服务或认捐实物的形式,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光塔街党工委打造“圆梦光塔2018”党建项目品牌,组织了辖内130个基层党组织、2000余名党员、群众代表、热心人士上门探访、倾听需求,实地勘察困难学子的求学环境,认领群众微心愿500个、圆梦书屋10间。
新闻推荐
老年人最易落入保健品黄昏恋电信诈骗陷阱 反诈专家揭秘“坑老”三大套路
据《法制日报》报道近年来,保健品诈骗、电信诈骗、婚姻诈骗、集资诈骗等以老年人为犯罪对象的诈骗犯罪层出不穷。看似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