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找到脱贫攻坚“金钥匙” 记花都区卫计局派驻小椹村驻村干部劳振华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汤南通讯员穗直宣、市协作办
抓扶贫重点确立产业方向
劳振华从2016年5月驻村起,便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坚定信念要发展产业项目。为了寻找到合适的项目,劳振华深入田间地头,爬上高岭山坡了解村情。他还经常走进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家里,查看群众的生活条件,了解他们所需所想以及主要的生活来源。劳振华发现,多数村民有养鸡的经验,有一户还有一定的养殖规模。劳振华便多次到养鸡专业户家里,详细询问养殖和销售情况。
经过三四个月的调查分析,劳振华和村两委干部确定了小椹村以“轻劳力、聚环保、规模化、持续性”的产业发展思路,确立了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自动化养鸡场项目,这标志着花都区新时期精准扶贫产业帮扶项目打响头炮。
排千难万险推动项目落地
确定项目用地后,劳振华、村两委干部一户户走访,一次次苦口婆心地与拥有土地的村民沟通,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最终签订租期为30年的合同,让农户享受资产性收益。
2017年初,土地平整工作已完成,但因扶贫工作队对办证业务不太熟,环评证迟迟办不下来,一时间,村里对发展产业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多,劳振华压力剧增,但他认为:“不发展产业,贫困户便无法增收脱贫,为了困难群众,再难也要走下去。”劳振华与村主任杨永林一有空就跑县城相关部门,次数多了,乡贤杨文革被劳振华的韧劲、热情和一心为贫困村发展产业、造福村民的工作态度所触动,主动提出要出面协调解决办理环评证,并个人投入资金30万元,产业模式进一步提升为“公司+基地+乡贤+农户”。
“拉电,引水,打地基”,空旷的土地上开始有了养鸡场的雏形,一切都在按部就班进行。劳振华承担起工人的角色,“找水源,拉水管,搬砖头”,与工人们同吃同住,晒黑的皮肤、起茧的双手见证着他对产业扶贫事业的热心和热情。
调动贫困户积极性稳定产业基础
2018年3月3日晚上7时,3.28万只鸡苗投放鸡舍,劳振华和几个聘请的贫困户热情高涨、内心激动。当晚,花都区精准扶贫工作团队的微信群火了,大家纷纷为劳振华点赞,并亲切地叫他“鸡队长”。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到了晚上11时,这时,劳振华和工作人员才想起还没有吃晚饭。简单就餐后,大家又急忙前往鸡场照看鸡苗。劳振华放心不下,将车开到鸡场附近,困了就裹件军大衣在车上打个盹,丝毫不敢离开半步,用他的话说,“几乎24小时陪着他的"鸡宝宝"”。
杨杜平是村里的一般贫困户,此前主要靠种稻谷维持家庭开支,家里人口较多,生活十分困难。自扶贫队进驻后,不仅帮他购买了田耕机,扩大了种植面积,还安排他到鸡场干活。看到几万鸡苗进来,杨杜平激动地说:“觉得事情终于成了,我们贫困户脱贫有望了。”似乎一夜间,小椹村的气氛“活”了,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有些还主动提出要到鸡场工作,学习养殖技术,此前的风言风语也消失了。
度过7天的困难期,小鸡成长步入正轨,劳振华心中的大石也终于沉下许多,每天在微信朋友圈宣传着他的“鸡宝宝”。
现在,鸡场已有了一些盈利,一切步入正轨,劳振华也从自动化养鸡“小白”变成了经验丰富的“鸡队长”。村民们和当地媒体纷纷为劳振华点赞,称他找到了脱贫攻坚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