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书店,好一份坚守情怀 为求生有店家搬迁寻机会、抱团揽客源,也有店家谋求升级转型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许浩程 邓睆 胡慧茵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近年来,电子阅读兴起、铺面租金压力大,广州不少小型的老书店都容易陷入多次迁铺,最后走向关店的恶性循环。像文津阁、蜀粤书局这样老牌书店也都不得不结业。近日,文德路文德六巷老书店浩天书店原址租约到期,新店搬迁到了惠福东路。在广州,像这样以经营二手旧书为主的店面已经逐渐减少,但也有老书店求变谋出路,以不同方式积极适应市场。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的书店经营会朝着多元复合、或小而精两个主要方向发展。
搬迁
浩天书店:
杀进商圈,
以25年长约换发展空间
(坐标:惠福东路刘家巷 经营时间:15年)
6月初,在文德路开了15年的浩天旧书店结束营业,挺进北京路商圈。店主人叫吴浩,人称吴叔。搬店时,共整理出60箱共4000多本书。
在1994年的白云区江夏村,吴叔开了第一家书店,当时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广州淘金。他告诉记者,每日有上百位顾客来租书,一周就能赚回一个月的铺租。2003年,他开起了文德路浩天书店。
记者走访浩天书店时,书店正处于边整理边开店的状态,还没有装饰完毕。吴叔告诉记者,之前文德路浩天书店每个月的销售额在5000元左右,基本与租金相抵,目前新店面还未打开局面,基本靠老本撑着。
“新店有30平方米,租了25年,采用前店后居的家庭经营模式。”吴叔说,选择在北京路商圈开店,一方面,北京路在历史上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就是广州最大的书坊所在地;另外一方面也是看到北京路的客流商机,25年的长约足够以时间换空间。
面对许多书店纷纷通过开设网店、售卖咖啡、开设讲座等多种方式开拓销路,浩天书店却一直坚持以实体书店线下销售为核心。吴叔介绍说,店里主要售卖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旧书籍。近年来,珍贵旧书籍的价值以每年30%的价格递增,书店也有口皆碑,所以客源也比较稳定。”
对于更长远的打算,吴叔告诉记者,未来谋划开设一个以书籍、纸品为展品并卖展品的旧书陈列馆,专门宣传广州本土文化。
坚守
拓守书店:抱团经营,继续传统旧书店模式
(坐标:花地湾古玩城 经营时间:20年)
原定址在芳村一号文化广场的“蜀粤书局”,于今年年初正式结束实体店的经营。在蜀粤书局负责人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位于花地湾古玩城的拓守书店。进门时,书店负责人梁平正用塑料封套包起刚收回的老书。“拓守”,意为开拓和坚守,而这家老书店也确实坚守了足足二十个年头。
上世纪90年代,梁平在荔湾路开了“第一家”拓守书店。梁平解释说,是因为书店曾搬迁过三次。与拓守书店一样辗转多地的还有旁边两家书店。梁平说,都是卖古书,但相互间形成了为书友服务的默契。“往往有书友远道而来,只为了寻一本书。我店里没有,他们店里也许会有。所以多年来几家书店集聚在一起,也是为了让书友能更容易找到自己心仪的书。”
记者留意到,店内有二十余本民国时期的旧书,其余的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书籍。多年来,梁平一直坚持以最优惠的价格出售图书,古书从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翻印文学旧书也多为十多二十元,比网购还便宜了。
眼看着许多老书店纷纷转型,梁平却无奈地表示,自己无暇顾及。据了解,拓守书店批发为主,每月约售500至600册书,与租金大致相抵。以往工作日人流量能有每天5到10个人到店,周末能有20至30人。但现在工作日人流量则较少,一天也未必能有一个客人到店。谈到未来的计划,梁平表示租约是三年期的,拓守书店起码会在此留守三年。他告诉记者,书店主要都是“服务”老书友:“我微信当中的书友已超过200人,在力所能及时,我还是会坚持做传统书店。”
升级
小古堂书店:谋划转型,积极“迎合”市场
(坐标:中山大学东门 经营时间:10年)
“坚持只进好书,然后活下去。”已经开业十年的小古堂书店用坚持只进好书的初心和“活下去”的信念在二手书店市场里杀出重围。
小古堂书店位于中山大学东门对面,地方虽不难找,但却夹在五金店和美容院中间,一不小心就会错过。记者6月8日下午来到店里时,只有零星几个学生模样的客人,店内暖黄的灯光打在一排排书架上,百来平方的空间整洁又舒适。记者走访发现,书店主要经营的是文史哲艺术类古旧图书。老板李金亮介绍说,店里的每一本书都是他亲自把关采购,书店要体现高度,这是他开店以来一直坚持的初心。“书是一家店的核心,进书首先要品相好,看起来要干净,其次书要有一定的文化性和高度。”
2008年开业的小古堂书店今年已经开业十年了,李金亮坦言,十年来曾遇到过“三匹狼”。一是开业的前三年,由于名气尚浅压力重重;二是网络冲击,“我清楚地记得,每到当当、亚马逊打折那几天,店里几乎没人”;三是电子书的兴起,“电子书的影响就是买套书的少了,那些成套的书卖不动了”。
当然,在十年起起落落的过程中,2015年时小古堂书店也经历过一次大翻修,原来狭小的窗户和参差不齐的书架换成了超大的玻璃窗和木质书架。随着概念式和体验式书店的兴起,李金亮透露,书店目前也在筹划着扩展店面,引入咖啡饮品、阅读沙龙、文化培训等多元化的业态,以新形象面向读者。李金亮更愿意将这种新的经营方式看做是一种“迎合”或者“妥协”,他说,书店就像“一面旗帜”,小古堂依旧会坚持以图书为核心产品,总的原则永远不会改变。
记者了解到,小古堂年销售量保持在3000册左右,因靠近大学,店面也靠马路,近些年销售量总体保持稳定。
业内人士
开书店先“益”后“利”
从事多年书店经营的业内人士刘二囍告诉记者,开老书店坚守情怀虽然可贵,但本质上也是一种市场自负盈亏的经营行为,独立个体书店生存的根基是盈利。“做生意讲究利益,那开书店就讲益利,先益后利,益为至上。”
他指出,现在的读者注重空间体验感,在逛书店时身心愉悦,还可以在书店约会、聚集、交流,买书、看书有时反而成了次要的需求。未来的书店会朝着多元复合,或小而精两个主要方向发展。
书友声音
为书找读者
为读者找书
广州仔黄嘉辉:老书店的未来发展还不明朗,特别是小型的书店,一般都是只做散客或者批发客。如果是定位比较中高端的,可以朝多元化发展。
大南路小学老师陈峰:广州专题性的旧书店不多,一般藏书的大家都是专题性的,所以旧书店主营综合性图书的同时,可以兼顾某几项专题图书。
花城网文史读主编叶嘉良:可以做库存书店方向,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好书积压在仓库,这些书籍与读者之间缺乏连接的桥梁,老书店则正好负起“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这个使命,库存书一般折扣较大,读者可以用便宜的价钱淘得心仪的书籍。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宋昀潇,通讯员云宣、刘喜冰报道:《2018年白云区安排重点企业员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含小区配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