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海外八十载, 无声电影《风雨之夜》将亮相广州
《风雨之夜》剧照
5月26日下午,一部流落海外80多年的早期中国电影《风雨之夜》将首次在广州亮相。由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和广州图书馆共同举办,广东省电影家协会评论与交流委员会和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影视艺术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周末电影讲坛”第8期将为广州市民带来“《风雨之夜》:一部遗失海外的中国影片回归记”。本次讲座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主讲,广州大学副教授、广东省电影家协会评论与交流委员会主任周文萍主持,讲座地点为广州图书馆负一层2号报告厅。
历经波折,重见天日
《风雨之夜》是1925年由“鸳鸯蝴蝶派”文学的重要作家朱瘦菊首次编导、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出品的无声电影。无声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开端,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战乱、人祸等原因,大多数电影作品毁于一旦,尤其是鸳鸯蝴蝶派作家编导的作品更是难得一见。《风雨之夜》在国内也早已无处寻觅。
现存的《风雨之夜》是已故日本导演衣笠贞后裔于2006年捐赠给东京近代美术馆电影中心的收藏品之一,包含16毫米洗片和35毫米负片(共8本)各一套。据载,原片9本,时长101分钟,但现存仅8本,遗失1本,内含片名、演职员字幕等重要信息,现存版本片长84分钟。由于缺失片头,该片不得已被搁置数年,后经确证为“鸳鸯蝴蝶派”朱瘦菊的作品。这也使该片在八十余载后终于在日本重见天日。
2015年,《风雨之夜》经版权人之一的朱瘦菊长外孙朱正心先生委托上海戏剧学院石川教授、日本友人高桥正阳先生代为联络,促成《风雨之夜》影像内容数字化,并于2017年将影片蓝光拷贝带回上海,供电影学界进行非商业性研究观摩,这才使这部早期中国电影的瑰宝得以回到中国本土。截至目前,该片仅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及北京、上海等地放映,尚未到过广州。
鸳鸯蝴蝶,情事交织
朱瘦菊,上海人,小说家、剧作家,被称为“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十八罗汉”之一,是少有的兼具作家与编导身份的艺术家。1925年,他创作了《采茶女》《弃儿》等影片,与冯振欧、吴性栽组建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任总经理兼编导。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是早期较具规模的私营电影制片企业,拥有阮玲玉、黎明晖、汤天绣等著名演员,1930年并入联华影业公司,五年间共拍摄《透明的上海》《美人计》《爱国魂》等50多部影片。朱瘦菊一生中参与过26部电影制作,还曾与顾肯夫、程布高联合主编当时很有影响力的《电影杂志》。《风雨之夜》是朱瘦菊电影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甚至有评论者认为,这是他从小说家成为导演的关键一步。
《风雨之夜》是一部典型的鸳鸯蝴蝶派电影,由朱瘦菊编剧、导演,主演韩云珍、周文珠、王谢燕等。主要讲述两对夫妻和五个单身男女之间的各种情事交织,包括外遇、偷情、背叛等纠葛。原著小说仅发表在该电影特刊中,可以说,这是朱瘦菊特意为电影量身定做的小说。影片中庄氏和卞玉清是两个相互对立的人物:庄氏代表了现代性“物质”的一面,具体表现为个人享乐、利己和自我放纵,人物形象大多与火车、马路、俱乐部、舞厅等现代场所联系在一起;卞玉清则是传统女性的代表,她知书达理,保留了传统女性的善良、宽容、温柔、细腻,又具有现代女性积极、上进的一面,她的影像大多与外景联系在一起。与大多数本土鸳鸯蝴蝶派作品不同,朱瘦菊由于熟知中西方文艺作品,同时具有相当的外语水平,其作品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以及更明显的现代意识。
《风雨之夜》的发现,令今人得以重新认识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电影,同时对影片中所表现的社会发展进程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据悉,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大多为“鸳鸯蝴蝶派”电影,但存留至今的尚不足20部,完整的就更少。可以说,《风雨之夜》是“鸳鸯蝴蝶派”电影的经典标本。流落海外八十余载的《风雨之夜》终于在本次“周末电影讲坛”亮相广州,届时,亲自将该片带回中国的石川教授将为现场观众详细讲述这部影片的回归历程并进行现场播放。现场还将有小提琴伴奏,令观众真正回归到近百年前无声电影的放映现场。
(蔡嘉琪据相关资料整理)
新闻推荐
出行更方便 航线将更多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昨天全面投入使用,国际航空枢纽现雏形
19日,T2航站楼边检人员整装待命羊城晚报记者周巍摄文/羊城晚报记者唐珩通讯员南宣机场宣19日上午,中国南方航空集团与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