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入学日期松动家长不淡定 专家认为虽然弹性入学是方向但现阶段实际操作存在困难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到,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这一规定被解读为“8月31日可能不再是小学入学唯一截止日期”,引发社会持续热议。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对此各有想法,但大多数家长表示“不宜轻易更改日期”。教育界人士则认为虽然弹性入学是方向,现阶段实际操作还存在困难,应积极研究相关制度配套,同时不断培育家长教育理性。
家长意见不一
让孩子早上学,一直以来是不少中国家长的“执念”,并为此想尽“办法”,如赶在8月底前剖腹产,私自更改孩子出生日期等。
此次教育部明确把小学入学年龄截止日期统筹确定权给各地方,不少人就此认为,今后不再限于8月31日这个日期了。
有家长支持放宽入学截止年龄。家住成都市武侯区的罗先生说:“我儿子是9月的生日,如果按现在的标准,他的幼儿园小伙伴都上小学了,他却不行,心理会有落差,新政后也许就能早一年上学,当然很不错。”
北京市民张女士说,去年和自己同产房的两位妈妈都选择在8月底剖腹产,后来想想觉得自己吃亏了。“如果孩子身体和心理发育状况都和8月出生的孩子差不多,晚出生一天,就耽误一年,有点不人性化。”她建议,把截止日期推迟到12月31日,让同年出生的孩子都能同年上学。
但多数家长持反对意见。上海市民李女士说,即使更改为12月31日,那么31日出生的孩子顺利入学,1月1日出生的孩子必须延迟到下一年,一个班里年龄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孩子还是相差一年,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无论定在8月31日还是12月31日,对孩子上学影响并不大,如果孩子身心发育不够,早上学没有什么益处。”网友“牛牛”说。
广州市民林静表示,只要有确定的截止日期,就一定有“卡着点”的可能性,晚了一天的人总会觉得不公平,政策制订只能求取社会最大公约数。“另外,现在学位越来越紧张,任何一年的调整,都会带来入学人数的变化,应当谨慎对待。”
实际操作不易
有专家指出,此次教育部《通知》中关于入学年龄截止日期的条文实际并非“新规”。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由于各省适龄儿童数量情况和教育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不同,一直以来,具体入学年龄截止日期由各省具体规定,《通知》是依法重申现行制度和做法,教育部不会统一规定具体入学年龄截止日期。
“《通知》发布后,家长对入学截止年月的集中关注,表明社会上对教育的焦虑情绪依然浓重,很多家长不能理性对待孩子的成长,还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教育心理专家、广州市润心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闫沛说:“8月出生的孩子与前一年9月出生的孩子,在刚入学时各方面能力总会有明显差异,只要入学年龄是硬性规定,入学截止日期定在哪一天也不能消除这种差异。家长和学校更应关注的是孩子成长发展的需求、如何因材施教等。”
针对有家长提出的更改入学截止日期或采用弹性入学制度,受访教育界人士认为,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目前还有难点。
上海市市立幼儿园副园长陆海瑾认为应该维持现行做法。“近年正逢入学高峰期,"一刀切"的入学截止日期,能让相关部门基本把握当年入学人数的情况,如果要变动的话,涉及到对当年入学儿童的重新排摸,学校、师资、软硬件的统筹安排,甚至涉及幼儿园和小学课程的重构,牵一发动全身。”
北京某小学校长表示,法律规定,年满六周岁可入学,目前的入学年龄截止日期是和秋季学期相适应的。因此,如果既要符合法律规定,又要推迟入学年龄截止时间,那么秋季开学的时间也要做出相应更改,这显然不太现实。
记者搜索发现,上海、河北、辽宁等省市日前已明确表示,今年将不会调整小学生入学年龄截止日期。
迟点上学无妨
林静的孩子在8月31日出生,是“踩线”出来的宝宝,很多亲戚朋友觉得这孩子太会挑时间了。但是,到2014年该上小学时,林静特意让孩子多读了一年幼儿园。
“我感觉孩子没有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心智不够成熟。这样勉强上小学,对他来说可能难以适应,甚至会在成绩落后别人时影响自己的自信心。”林静说。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拥有和林静一样想法的家长已经越来越多。他们认为,为了孩子长远发展考虑,晚点上学其实无妨。
教育学者认为,“一刀切”对待孩子入学有一定的不科学性,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是弹性入学,如规定5至7岁之间,家长可根据自己孩子的身心发育状况和家庭情况来选择入学时间。
储朝晖也表示,对于上学时间,今后应该让家长有更多自行核定的空间,但前提是家长以及整个社会教育理性的提升。为此,要淡化教育功利性,推进多元科学评价学生、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等。
闫沛建议,今后在孩子入学时,可由政府或第三方机构,对孩子身体发育、智力发育等方面进行评估,以增加入学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专家表示,现阶段可加紧完善入学年龄限制放宽所需的制度配套,包括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提供更多学位;建立和完善入学评价体系;推进家校互动,培育家长教育理性等。
(新华社上海3月1日电)
新闻推荐
又是一年一度升学季。有关小升初择校、学而思等教育培优机构的“统测排名”,引起社会特别是家长的关注。在义务教育阶段,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