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走出去”:广东文学为什么让海外读者感兴趣?

羊城晚报 2021-05-23 12:30

“当代中国广东文学译丛”俄罗斯卷、意大利卷

杨克《地球苹果的两半》西班牙语版本

刘斯奋《白门柳》三部曲

□文/羊城晚报记者孙磊

近日,刘斯奋的长篇小说《白门柳》中的第一部《夕阳芳草》中英文对照版的版权转让及翻译合作正式签约,这是广东首部、也是迄今广东唯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翻译出版。

近些年来,包括郑小琼、杨克、盛可以、薛忆沩、鲍十等人在内的广东诸多作家的优秀作品陆续被翻译成不同语种,走向世界。由广东省作协牵头的“当代中国广东文学译丛”项目,目前已经推出了俄罗斯语、日语、英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五种版本。

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推介,相当程度上是对作品的肯定,广东文学得以不断地“走出去”,主要是哪些特质被西方读者所看中?

广东作品外译持续走热

除了经典作品《白门柳》,近年来,不少广东作家的优秀作品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广东诗人郑小琼的诗歌近年来在海外持续走热,她的作品已经被翻译为英、法、德、俄、日、韩、波兰、印地、西班牙、葡萄牙等十五种语言,有不少西方学者对“郑小琼现象”感兴趣。

2018年,郑小琼的七首诗作被选为法国孔子学院“诗歌之春”诗歌翻译比赛的译本;2020年,郑小琼又推出两本诗集,一本英文版,一本法语版。

近日,广东诗人杨克的西班牙文诗集《LASDOSMITADESDELAMANZANADELMUNDO》(中文译名:地球苹果的两半)在西班牙出版发行。在西班牙的华裔读者王晓露称,该诗集一上市就在西班牙热销。

广东作家薛忆沩的“深圳人”系列小说的英文译本《Shenzheners》早在2016年就正式进入英美图书市场,为英文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词汇“深圳人”,用文学的方式将“深圳人”推上了国际舞台。

此外,作家鲍十的诸多中短篇小说被译为日语,《秋水故事》《买房记》《西关旧事》等短篇小说在日本传播;青年作家王威廉的《听盐生长的声音》被译为韩文,还在韩国召开了作品研讨会;凭借诗集《纸上还乡》引起国际瞩目的广东诗人郭金牛,其诗作曾被翻译成德语、英语、荷兰、捷克、俄罗斯等多种语言,引起海外西方文学界对中国当代汉诗的反思。

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广东省作家作品对外翻译的规模和水平比较靠前。

“走出去”的选择标准

2017年,广东省作协开启了一项广东文学“走出去”的战略性工程——“当代中国广东文学译丛”,推出一系列广东当代作家作品不同语言的翻译版本,并在相应的国家出版。截至目前,已推出了五种语言版本,分别是:俄罗斯语、日语、英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

“当代中国广东文学译丛”选择了近50位当代广东作家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及短篇小说。王威廉在该项目实施中负责沟通与联络,据他介绍,入选译丛的作家作品筛选标准是,作家本人至少要获得过广东省的最高文艺奖项——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作品必须是作家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还需经过专家的评审认定。

为了保证翻译的质量,广东省作协采取了母语翻译的方式,选择当地的翻译家或出版机构来组织翻译,“英国是由剑桥康河出版社,他们最为专业,组织了两轮翻译,先翻译成英文,再由英国作家诗人进行文学润色处理”。为保障作品的传播效果,“当代中国广东文学译丛”翻译出版后,会在当地的重要图书馆和书店上架。

2020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英语版本诗歌卷《这座城市属于我:广东打工者文学系列》丛书在英国出版,并于亚马逊国际图书平台上线,在全球十余个国家可线上订购。散文卷与小说卷也将陆续上市。

该丛书是目前英文图书市场上仅有的以中国打工者为主题的作品,诗歌卷的部分内容,曾多次在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组织的国际读诗会与学术论坛上朗诵,受到了英国和欧洲诗歌界的广泛关注。

广东经验是中国的“窗口”

“十七岁的她/像简单的电子元件/插进生活中的线路板间/未来像前途不明的漩涡/充满着诱惑与危险。”从《女工记》《黄麻岭》到《玫瑰庄园》,郑小琼始终坚持从工业中寻找诗意,在东莞进过塑料厂、五金厂、家具厂,干过流水线的她,工业成为她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

近年来,海外对中国文学颇为关注的是讲述劳动人民生存境遇及感悟的打工者文学。郑小琼诗歌在海外的走红,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她对工人群体的关注和书写。

打工文学作者们以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的文体形式,抒写了关于打工人的各种际遇与感悟,向世人诉说着这个时代劳动人民的生活。这些作品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广东打工群体的生活和经验,更是海外透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飞速发展的窗口。

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一级作家方舟认为,海外对广东打工文学的关注,是因为这个群体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异质性的生命经验。

在《这座城市属于我:广东打工者文学系列》主编露西·汉密尔顿看来,对中国打工者的关注,很可能被视为世界各国人民在一个处于城市化、全球化和新技术时代所经历的不确定性的代表作。

“当代中国广东文学译丛”俄罗斯卷序言中也指出这一点,广东的独特文化位置,关于广东的发现一定是关于中国的发现,甚至更是关于当今世界的发现。“我们所关注的,是广东作家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通过文学作品对生活现实有了怎样的呈现与思考,对心灵世界有了怎样的挖掘与探询,尤其是,他们对广东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有了怎样的体认与发现。”

焦点

《白门柳》签约转让版权及英译

4月24日,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得主刘斯奋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门柳》中的第一部《夕阳芳草》中英文对照版的版权转让及翻译合作正式签约,作品译者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褚东伟。

《夕阳芳草》是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集中描写了大明王朝覆灭前夕的知识分子群体,再现了中国十七世纪中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展示了一幅奢华腐朽走向衰败、孕育新生的末世画卷。

在褚东伟看来,《白门柳》壮阔而细腻,它是根据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来创作的,刘斯奋用自己合理的文学想象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将枯燥的史实转变为有血有肉的故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主要描写了对社会应该有责任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群体,深入到了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灵,开掘出了他们灵魂深处的文化心理积淀。

“作为一本文化小说,《白门柳》有利于促进西方了解中国文化。”褚东伟表示,这部小说所反映的明清时期正好对应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通过横向阅读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有助于人类文明的相互认识和借鉴。

关键

“小众事业”需要扶持

“翻译的时候必须要有好的外国母语译者,最好是让国外的汉学家来翻译我们的作品,不能随便让国内懂点外语的中国人将作品译为外语。”身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的广东诗人杨克说。

在褚东伟看来,广东文学走出去不能只靠海外汉学家的主动选择和译介,更要靠国家的力量,政府政策的支持,“海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很少,同时对翻译感兴趣的就更少了。而且翻译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小众事业,单靠个人很难坚持下去。”他认为,广东文学走出去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但也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北京有外文出版社,上海有译林、译文出版社,而整个广东,没有一家专业的外语出版机构。”

新闻推荐

广东将实施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程

新快报讯记者黎秋玲通讯员林荫报道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呵护自然,人人有责”。据广东省林业局介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