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习五境界 与大学生谈专业学习
周如金
大学阶段的学习之于未来职业及人生影响,均极其深远。须经过传扬、思考、贯通、实践、坚持五种境界,方可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清代诗人赵翼《论诗五首·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前两句意思可理解为李白和杜甫这样伟大诗人的伟大诗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以至于人们非常熟悉都觉得不新鲜了。这种“不新鲜”,是在“万口传”的基础上的“不新鲜”,是非常熟悉之后的“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也是建立在“万口传”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很好的传扬基础之上的。
大学阶级的专业学习,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还涉及人文、历史、哲学、法律、生态等方面的要求,所以要学好专业,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必须有良好的学科知识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已觉不新鲜”的“李杜诗篇”,就是一届又一届学生,特别是未来之可能是“才人出”的大学问者,必须传扬的“万口传”的“李杜诗篇”。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的本意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读书学习的源头活水在哪?在于深邃的思考。专业学习仅死记硬背“万口传”的“李杜诗篇”,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学好的。专业学习要善于把孤立的“诗篇”联系起来,这种联系的方法就是思考,所以,必须有意识培养自己深邃的思考能力,培养自己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只有通过创造性加工思考,“李杜诗篇”才成“源头活水”。
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北宋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除了系统、复杂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还有广泛联系的交叉学科知识以及深厚的社会现实、实践真理,我们所看到的“李杜诗篇”初步思考的“源头活水”,都是“庐山的岭和峰”,都是万千事物的局部,很可能不是“真面目”。庐山真面目很可能蕴藏在不同课程、不同学科的文字背后或图表之中,所以要在思考基础上打开思路,培养知识贯通能力。惟有贯通,才能既见树木,更见森林;惟有贯通,才能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惟有贯通,才能获得符合客观规律的真理性的认识。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的意思: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是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是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的。“李杜诗篇”来源于实践,“源头活水”的思考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实践,“真面目”的贯通更应根植于实践。
孜孜不倦地学知识、字斟句酌地勤思考、透古知今地善贯通都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只有经过“要躬行”的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的意思: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大学阶段的学习,还真不是或不应该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需要下一番苦功夫。要有对“李杜诗篇”的枯燥难懂、“源头活水”的曲折难觅、“庐山面目”的缥缈难辨、躬行实践的艰辛难成的充分认识,还要有坚韧顽强,“咬住青山不放松”的不懈坚持,更要有坚定乐观,不俱“东西南北风”之无畏坚持。
坚持作为一种大学阶段学习的境界,既是传扬、思考、贯通、实践等四种境界的内在要求,也是五种境界作为一个整体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副校长、教授)
新闻推荐
范俭当时在武汉带队开展消杀工作。通讯员熊洲摄本报记者周燕红2020年初,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冠肺炎阻击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