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近4年走访108个乡村,陈旭锐编著的《渔湖都见闻录》获评“2020年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 挖掘乡土文化 还原历史风貌

汕头日报 2020-12-20 01:07

日前,历史文化爱好者陈旭锐编著的《渔湖都见闻录》被评为“2020年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该书再现原揭阳渔湖都108个自然村史实源流、族群迁徙及文化积淀,对于弘扬地方历史传承、传播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4月该书获“广东省第九届民间文艺著作奖”二等奖。

追溯历史源流——

让年轻人铭记乡愁留住根脉

近年来,陈旭锐专注于传统文化资料的甄别整理和文献考证,从事地方民俗文化和地方志学研究与乡史修编,先后参加和修编村志、族谱数十部。

据介绍,因为经常听到很多年轻人在问村里是什么时候创祖,祖宗的源流是什么,陈旭锐便萌发了编著一本有关于渔湖都历史源流的书,让年轻一代能够记住祖先,记住历史。他以历史、世系、乡村的祖源为主线编写了《渔湖都见闻录》。

据陈旭锐介绍,渔湖的历史非常悠久,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是一寨一田园的布局,溪河水系发达,可耕可渔,所以为“渔湖”。在明清时期,按照当时的建置,渔湖都,管辖的村落最多时达到了108个。《渔湖都见闻录》全面系统地汇集了各自然村的文化史料,详细介绍渔湖都建置沿革、各乡历史,展示各村的名胜古迹,传统习俗和民间故事。陈旭锐说,知史而知奋发,希望能通过追寻历史,记录过去,让年轻一代记住根脉,铭记乡愁。

108个村挨个走访——

甄别考证还原历史风貌

说到编书过程,陈旭锐称,该书50多万字,历时近4年才编著完成。为了编写《渔湖都见闻录》,陈旭锐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实地调研。4年间陈旭锐的足迹遍布108村,不仅每个村都要走访,有的村甚至去了三四次。不少村领导热情地带陈旭锐四处寻访古迹或者走访老辈贤达。老辈人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知的历史详细地讲给陈旭锐听。大家的支持配合让陈旭锐十分感动,也让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更坚定了信心。

走访108个村不仅耗时耗力,村史的考证和编著更是工程庞大。老辈人讲述有些并不十分正确,陈旭锐只能慢慢寻找物证,通过碑刻等线索加以考证。有一些村的原始资料极少,他便根据线索,到汕头、潮阳等地进行寻访,力求最大程度还原记录该村的历史源流。就这样,陈旭锐挨个村走街串巷,倾听老辈人细叙乡史,慢慢寻觅各村名胜古迹,详细收集各村民间故事,记录先贤轶事。一步一个脚印,历时4年,这部凝聚陈旭锐心血的《渔湖都见闻录》终于面世。

挖掘乡村特色——

保护传承非遗文化

陈旭锐认为,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乡村兴。乡村要振兴,存在于文化习俗中的各种文化样式,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形式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在走访108个村的过程中,陈旭锐着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陈旭锐介绍,渔湖是戏剧之乡,潮剧和木偶戏颇为出名,基本上村村有剧团,近年来渔湖的潮剧团还经常到东南亚一带演出。在书中,陈旭锐浓墨重彩地介绍非遗文化,他希望通过挖掘地方传统优秀文化,加以宣传,留住乡愁。在书中还有不少有趣的民风民俗,比如塘埔有一宗族大年夜有吃粿汤的习俗,说的是这家人以前家里穷,大年夜只能以别人赐予的祭拜祖先的粿煮汤来充饥。后来这一宗族的子孙发奋图强,出人头地,但这一习俗却保留下来,以激励后人不忘先辈的艰苦奋斗。除了民风民俗和民间故事,书中还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采。

作为民间艺术家协会的积极分子,陈旭锐致力于乡村文化的推广。他表示会继续编写有关乡土文化的书籍,希望借《渔湖都见闻录》,引领人们汲取历史文化精华,记取乡土特色,感受家乡的人文繁衍历史,在历史的传承中进步。

作者简介

陈旭锐,1980年出生,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揭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揭阳市榕城区民间文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揭阳市青年作家协会理事,榕江文化工作室负责人。199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致力于乡土人文研究,专注传统文化资料的甄别整理和文献考证,先后参加和修编村志、族谱数十部。

新闻推荐

粮食总产量1267.6万吨,同比增长2.2% 广东粮食总产量近8年最高

南方日报讯(记者/王彪通讯员/粤调)据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20年广东省粮食总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