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走出“深闺”的太极拳,在广东如何传承发展?

南方日报 2020-12-19 06:47

陈娟在教女儿练太极拳。

受访者供图

[视频]广东高手解密太极拳绝招

12月17日,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项目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众多太极拳传承人和爱好者备受鼓舞,“这是一个迟到的好消息”。

太极拳早已不是刻板印象中“老年人的运动”。在广东,随着近年来非遗推广方式的多样化,太极拳逐渐走出“深闺”,为大众所认识和了解。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多位太极拳传承人及爱好者,了解太极拳在广东的传承和发展。

太极拳在岭南拥有深厚民众基础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据不完全统计,太极拳在全球有着3亿—5亿的爱好者。

“尤其在岭南地区,据各大太极拳网站统计,广东都是最大的拳友群体,保守估计在粤港澳大湾区有近千万太极拳友。”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正太极会馆总经理郑十三介绍。

在岭南地区,南北武术自民国以来就有很深的交流。源于河南焦作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如今也在这里落地生根。

国家非遗项目陈式太极拳嫡宗传人、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会长陈娟便是致力于太极拳传承和推广的一份子。在广东定居的20年间,她创办了4家拳馆,积极参与“太极进校园”、太极拳公益培训班等普及推广活动,培养的学生遍布海内外。

在她看来,关于“太极”的论述吸收了道家浑厚的哲学思想,“太极亦有阴阳交融,亦有中庸之道。静与动之间,虚与实之间的变换与循环,是太极的真谛”。

“刚柔并济”是太极的一大特点。“太极其实是一项系统严谨的运动,除了大家认为的"柔"外,太极还有刚猛的一面。”太极拳教练、“95后”青年许志填认为,“太极拳涉及手、眼、步伐、身法、呼吸、关节的调整等。练拳后身体素质的加强,是对练拳效果最好的体现。”

广州市文化馆,太极拳培训班一直十分火爆。该馆国学系列负责人孔文硕介绍,自2016年起,广州市文化馆与陈娟合作的陈氏太极拳培训班,已完成近200场公益培训,培训人数近万人次,先后有10多位太极老师走进文化馆培训学员,深受学员的欢迎。“今年疫情特殊背景下,我们8月份招生,第一期就有300多人报名争夺50个名额。”

因地制宜让太极拳推广更接地气

在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太极拳的传承和传播也被赋予了更多时代气息。

“在太极拳的传承和推广中,因地制宜汲取了岭南当地武术和中医文化的优秀内容。”陈娟介绍。陈氏太极拳创编了针对都市办公人员的太极工间操“正太极四季导引(春生五式等)”,以及针对青少年的“智明八式”课间操。

今年2月,陈娟将“春生五式”太极拳课程推送到“学习强国”平台。迎合公众宅家防疫的需求,陈氏太极也在网上“火”了一把。她在线演练的“六手四象功”,每天都有数万人跟着视频一起练习。

课间操“智明八式”则是为中小学生改良设计的“青春版”太极拳动作,相比起传统太极拳招式,更多一份阳刚之气。今年4月,“智明八式”率先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大学、佛山顺德华侨中学等省内多家学校试点,不少师生家长拍手叫好。“太极不仅是一门体育课,更是一门文化课。”陈娟说。

“太极进校园”“太极进企业”“太极进展馆”……目前,太极拳在广东各地落地生根,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陈娟计划,未来将与文旅、教育部门等共同出台太极拳进校园的标准,培养“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兼备的下一代。

观点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员崔乐泉:

太极拳应回归本位,让全民共享

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参与此次太极拳申遗文本准备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员崔乐泉。他认为,申遗成功对于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它回归民众,回归本位,让全民共享。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民间,其中许多招式、活动和传习方式都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关。崔乐泉认为,太极拳应当回归民众,通过练习,让人们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秩序,懂得发挥人的身体能力。

崔乐泉认为,中国武术是一个综合体系,把太极拳单独提出来,可通过这一单一运动项目,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武术,让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名片。

太极拳申遗成功后,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相信会迎来一阵“太极拳热”。崔乐泉提醒,要有正本清源的文化认知。“因为一些影视和文学作品,太极拳的"大众热"其实被寄托了某种文化想象,这本有利于太极拳文化传播。但现在我们更应让太极拳回归文化本源,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认知它,不能把它和文学作品里夸大的效果等同起来。在新时期认知太极拳的文化本质,应当将它视作强身健体的形式,视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符号。”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徐子茗李文轩

见习记者王昕桐实习生孙羽嘉

统筹:李培

新闻推荐

“十三五”广东生态效益补偿 惠及全省三分之二农业人口

羊城晚报讯记者张爱丽、通讯员林荫报道:12月17日,广东省林业局在惠州市召开全省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管理工作会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