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距离国际科创中心还有多远深港澳科创大会28日举行,将展开探讨;同时还将举办深港澳科创企业百强榜评选活动,角逐出十大“2020深港澳科创之星”,扫码可参评
[摘要]深港澳科创大会28日举行,将展开探讨;同时还将举办深港澳科创企业百强榜评选活动,角逐出十大“2020深港澳科创之星”,扫码可参评
当前,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距离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目标还有多远?如何推进湾区科创更上一层楼?是各界关心的话题。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能不能成为一流湾区,关键要靠创新,是推动大湾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今年12月28日,第三届深港澳科创大会如期而至,同期举办的深港澳科创企业百强榜评选活动,还将角逐出十大“2020深港澳科创之星”,评选活动也已开启报名通道。这场大会抛出了湾区科创融合发展的命题,也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再没有哪两座城市,如深圳与香港般亲密,这对隔河相望的双子城,在发展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初期,香港的“三来一补”产业在深圳登陆,便有了早期“前店后厂”的深港合作模式。
而发展至今,随着深圳GDP赶超香港,亲如兄弟亦有竞合关系,外界常常将两座城市放在一起对比,深港话题常被提及,深港大都会、半小时生活圈、深港创新圈等概念也相继提出。昔日的“小兄弟”和香港成为比肩而立的“双子星”,深圳受益于香港资金与经验的外溢,如今香港也在借助深圳在工业制造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以期携起手来发挥更大的效应。
倘若将深港合作放在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湾区“9+2”城市群也一同加入这一命运共同体。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科技创新破局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借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东风,一批“三来一补”企业陆续登陆深圳、东莞等地,以深圳为代表的制造业基地,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迅速成为劳动力要素驱动的“世界工厂”。而经过40年的产业发展变迁,昔日的成本优势已不再突出,全球产业转移的大潮也向南亚、东南亚等国家梯度转移。
当时还未正式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但要追溯湾区科创发展的起点,“三来一补”时期是一个重要节点,为湾区的产业发展打下了工业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创新链。在过去40年里,大湾区可以说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吸引外商投资的热土,也正是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湾区科创底子好、实力强。
今天,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更是突破了10万亿元人民币。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高地、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是湾区科创的一个缩影,十分具有代表性。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认为,最近五年,深圳的发展开始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并由高速度、高要素投入向科技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十九大以来,高质量发展得到明确,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从“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
唐杰指出,深圳发展到今天,要想办法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深圳面临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研究,在过去的经验上形成有效的城市创新体系。在这个创新体系下,深圳要实现从工业制造业引领到创新引领,就能够在大湾区的建设中发挥一个创新引领的发动机的作用。”
如果说深圳扮演着湾区创新发动机的角色,中央谋划布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则承担着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新空间。尤其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当下,大湾区科创的融合发展,实则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一步。
湾区科创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深港澳三地推进建设湾区科创融合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去年2月,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广东省随即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分“三步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原始创新能力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广东省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携手港澳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重要科技领域、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深圳毗邻港澳,向来动作快。早在2018年便举办了第一届深港科创大会,探讨“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与融合发展”,吸引了超过200名来自深港两地科创产业的政府领导、协会专家、高校教授以及相关从业人员莅临,同期启动了“2018深港科创之星”评选活动。此后在2019年升级为深港澳科创大会,三地联动推进建设湾区科创融合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今年12月28日,第三届深港澳科创大会如期而至,同期举办的深港澳科创企业百强榜评选活动,还将角逐出十大“2020深港澳科创之星”,评选活动也已开启报名通道。这场大会抛出了湾区科创融合发展的命题,也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
作为本届大会的主办方之一,深圳市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促进会会长胥苗龙表示,由于香港和澳门“一国两制”的特殊性,港澳与内地在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发展阶段、发展理念等方面差异较大,在科创要素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科创交流不受任何因素影响,通过举办各类交流活动,互通有无,合法合规的进行技术成果转让或共同孵化,将能够起到显著成效。
当前,推进大湾区科创融合发展,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既有党和国家的政策加持,湾区“9+2”城市群又是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同时产业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不过,处在“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的体制机制下,大湾区内部的创新要素流通受到阻碍。深圳地方官员也在公开场合表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迫切的是破除创新要素便捷高效流通的障碍,在科研人员出入境、科研物资通关、科研资金流动等方面急需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尚未形成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是横亘在大湾区科创融合发展道路上的壁垒。如何促进湾区科技成果的转化?协同三地产学研资有效对接?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过程中的必答题。
在胥苗龙看来,大湾区科创动能来自政府推动、商协联动、企业互动。以商协联动为纽带,连接政府推动,促进企业互动,让政府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让企业切实受益,盘活各环节资源。
采写:南都记者 程洋
新闻推荐
受委托,我司定于2020年12月25日15时,在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北路222号越良大厦5楼会议厅举行拍卖会,公开拍卖以下标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