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广东“十四五”规划建议出炉:2020年GDP总量预计超11万亿,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初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12-19 01:23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坚持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2月18日,广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下称“建议”)出炉。这份将近2.3万字的文稿,关乎广东省今后5年至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信息量极大,看点颇多。

总结当下,2020年广东省GDP总量预计超过11万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经贸摩擦等不可控因素的挑战之下,广东仍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约11万亿元的目标任务。

展望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在广东轮廓初显。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坚持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与此同时,“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也将持续深化,供与需、内与外、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平衡更加协调,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打造“双循环”战略支点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路线图。建议提出,将强化战略支点的“支撑、联通、撬动”功能,进一步深化细化广东在双循环中的担当作为和特殊功用。

一方面,广东将推动畅通国内大循环。深度融入强大国内市场,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畅顺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为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广东还将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省级示范特色商圈。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面促进消费升级这一条中,建议还提出了一个较为新颖的提法:“积极引导境外教育、医疗、旅游等高端消费回流”。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所所长、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虽然是购买力大省,但在高端消费领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临近广东的香港、海南等“免税购物天堂”分流了部分高端消费,高端医疗、教育等专业服务的供给亦有不足。如何引导这些追求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回流,将成为广东省撬动内需的重要支点。此外,供给端对消费质量的强调,也有利于打造出一系列本土高端品牌,树立“广东质量”新标杆。

另一方面,广东也将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湾区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作为传统外贸大省,广东如何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寻找新的战略支点?对此,建议强调“促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离岸贸易等聚集发展,努力实现贸易新业态五年倍增”,透露出外贸大省转型新动向。

实际上,近年来广东一直在积极推进外贸转型升级,成效初步显现。今年1-10月,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1047.8亿元,增长25.1%,占全国47.2%。此次在“十四五”规划中正式提出聚焦发展贸易新业态,无疑将推动外贸结构优化进一步提速,增强外贸经济抵御环境变化的抗风险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全国“十四五”规划建议曾提及,“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任志宏认为,将大湾区作为整体与北京、上海相并列,一定程度上凸显出国家对大湾区科创能力的重视。

对比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还可以发现,广东亦根据自身特点提出了独有的指标,“携手港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提法就是其中一大亮点。建议还强调,针对长期存在的关键科技“卡脖子”问题,广东将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

长期以来,虽然广东总体研发强度在全国领跑,但基础研究仍存在短板。这一次,广东在建议中格外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形成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在任志宏看来,“十四五”之前,在市场导向的作用之下,广东科研在从“1”到“100”,即研究成果转化方面已较为成熟。“十四五”阶段,面临部分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广东更需要强调从“0”到“1”的基础研究环节,将“原始创新”提上台面,实现科技源头供给和自主自强。他也强调,在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深层次地推动创新体制革新。

进一步讲,以芯片为代表的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也将从根本上提高广东省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对此,建议指出,广东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分行业强化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壮大支柱产业链,打造新兴产业链,为培育“双十”万亿级产业集群奠定坚实的基础。

任志宏在受访时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广东省内企业快速反应,抗疫物资生产能力全球瞩目,侧面反映出广东省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大韧性。不过还需要指出,广东省产业链供应链目前仍存短板,集中表现在能源供应链的对外依存度较高,未来需引起重视和预警。

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

纵览全文,建议多层次、多角度地提到了区域发展协调问题。可以看到,从城市群到都市圈再到更为自由的人口流动机制,崭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在“十四五“时期呼之欲出。

根据建议,广东将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深化粤港澳高水平互利合作,把“双区”打造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引擎。与此同时,广东也将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建议第23条重点提及了城市群之间的联动。建议指出,广东将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海南自贸港、成渝双城经济圈、雄安新区等区域的交流合作。

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他看来,加强城市群区域合作是广东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举。具体而言,珠三角与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双城经济圈更多是产业协同分工以及消费腹地关联,与海南自贸港则是紧密的地缘联系。相比之下,雄安新区则为珠三角提供一个理想城市的发展样本,未来在智慧治理等领域将提供更多的有益示范。

此次建议中,对于广深联动的蓝图着墨不少。第32、33、34条,都聚焦于广州深圳的定位以及广深共振的未来图景。根据建议,广东将以改革创新推动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以深化广深“双城”联动强化核心引擎功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

胡刚认为,广州、深圳作为省内的两大经济体,虽然地理距离不算远,但由于经济结构、文化心理等领域都存在较大差异,两城过往的互动程度并不足够。

近年来,广东正逐步开启“双子城“CP模式。今年十月,广州地铁一份招标任务书显示,22号线将规划为跨市快线,延至东莞,与深圳衔接,有望成为广州和深圳第一条互相“牵手”的地铁线路。接下来五年,广东还将着力建设两地“半小时交通圈”,推进建设广州至深圳高铁新通道。同时,广深产业合作也将全面加强。届时,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将由广深携手共建。

建议第42条则围绕新型城镇化,再次强调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议指出,“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民盟中央经济委副主任冯奎看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建议有着丰富的政策含义。他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保持较高数量规模,同时必须确保农业转移人口所获得市民化权利的全面性、完整性。围绕这两点,广东作为常住人口第一大省,建议的提法兼有顾及。根据建议,广东将逐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对此胡刚指出,将公共服务与土地指标和转移人口挂钩,落实“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未来将有助于广东建立更为健全的人口流动机制,从而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作者:刘美琳 编辑:包芳鸣)

新闻推荐

《广东技工故事》正式面世 深度解码“广东技工”的动人故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广东正处于“广东制造”迈向“广东智造”甚至“广东创造”的关键时期,广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