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前进的号角 社会发展的镜像 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观察
话剧《亲个蛋蛋的红黄蓝》演出剧照
资料图片
●岳艺轩
编者按
日前,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在广州圆满落幕。作为广东省最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之一,三年一届的省艺术节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广东全省舞台艺术创作和美术创作的优秀成果,展现了广东文艺繁荣景象。
其中,现实题材和革命题材作品的大量涌现,成为今年省艺术节尤为鲜明的亮点之一。这些参演作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担负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同时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以雅俗共赏的方式讲好广东故事、中国故事,呈现出浓郁的广东人文特色和时代气息,很好地发挥了优秀文艺作品培根铸魂的作用,扩大主旋律舞台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评论员岳艺轩撰文对此进行了评述和分析。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驻会副会长、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剧作者、戏剧教育者羊驰,广东省文联副秘书长、创作研究部主任、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梁少锋,还分别围绕两部参演优秀舞台作品——话剧《亲个蛋蛋的红黄蓝》以及山歌剧《春闹》的艺术创作特色撰写了剧评,敬请垂注。
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于11月20日至12月6日在广州、珠海、佛山、惠州四地举办。本届艺术节囊括了“大型舞台艺术作品评比”“小剧场作品展播”“小型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大型旅游演艺评选”“十佳舞台新秀”“基层院团特邀展”“第十七届广东现代舞周”“优秀美术作品展”八大板块,汇聚了来自全省的122个剧(节)目、60场演出和一个展览,涵盖了粤潮汉雷山歌等地方戏曲以及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木偶剧等14个艺术品种,剧(节)目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显示出广东艺术创作与艺术活动的蓬勃景象。以管窥豹,我们完全能够从中感受整个社会所迸发出的生机与活力。
人们常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也是社会发展的镜像。最能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尺,就是本地区的文艺创作水平,它代表了该地文化艺术发展的整体高度与深度。与上届艺术节相比,本届艺术节的整体创作情况,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也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
广东不仅仅是四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近百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广东的文艺创作也体现出对现实的关注、对潮流的引领。近年来,广东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对现当代题材作品创作高度重视。
本届艺术节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参演剧目以现实生活题材和革命文化题材为主,这充分体现了广东舞台艺术创作观照现实、聚焦社会热点的特点。“大型舞台艺术作品”板块入围的35部作品,其中29部是现当代题材,占比高达82.3%。它们围绕时间节点,紧扣时代主题,反映出不同年代、不同社会发展进程,真诚而热情地讴歌了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
话剧《深海》《龙腾伶仃洋》《战“疫”2020》,充分体现了话剧“现实性、即时性”的艺术特征。特别是以“核舰艇之父”——黄旭华为主人公的《深海》、刻画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群像的《龙腾伶仃洋》,都在具有时代性、真实性的基础上,具有了高度的艺术性、完整性。歌剧《红流澎湃》、芭蕾舞剧《浩然铁军》、潮剧《秘密交通站》、白字戏《彭湃之母》,致力开掘广东地区的革命历史题材资源,将革命英烈的形象呈现在舞台上。还有以“环保”为题材的粤剧《清水河畔》、音乐剧《绿水乡愁》,以“支教”为题材的舞剧《瑶山一抹红》和木偶剧《神奇之旅》等,都能聚焦当代的现实生活,开掘创作题材。这说明在贯彻文艺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方面,广东文艺界落实到位、成绩斐然。并且,这些作品不是把艺术品仅仅作为“宣传品”,停留在宣传人物先进事迹、传达政策口号的层面,而是比较注重艺术表现,注重人物刻画,整体艺术水平较上届有所提高。
其二,名团、大团和地方大剧种的创作优势,也在此届艺术节得到了充分展示。
喜夺剧目大奖的两部大戏《深海》和《红头巾》皆来自国内知名的省级国有院团——广东省话剧院和广东粤剧院,他们的作品在全省范围都具有极大的示范性效应,代表了当代主流剧场的时代风尚。《深海》在众多歌颂国家英雄人物的剧目中达到了一流水准。它把高尚的奉献精神跟深挚的个人情感艺术地结合起来,在描写黄旭华夫妻之情时突破了以往的模式,表现得真实深入,角度出新。该剧舞台形式也富于创新,将形式跟内容有机统一,相得益彰。粤剧《红头巾》则以民国年间出海在新加坡做苦力的广东女性为表现对象,在精心设计的舞台空间中显现戏剧人物的坚毅性格,通过这个具象的窗口,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尤其是现代中国女性的苦难经历、情感起伏与生命担当,感人至深。
此外,广东歌舞剧院的《岭南秋雨》、广东民族乐团的《粤海风》、广东汉剧院《王昭君》、深圳市粤剧团的《东江传奇》,都以强大的艺术阵容,邀请国内优势的主创力量,强化精品创作方向,充分展示了各自独特的创作理念,擦亮了自身品牌。
在入围终评的15部戏曲作品中,潮剧《绣虎》《秘密交通站》《韩江纸影人》《赠梅记》《如是传》独占5部作品,显示了潮剧在省、市、县三级表演院团中的创作实力。尤其是广东潮剧院同时创作《绣虎》《秘密交通站》,前者由著名剧作家郭启宏根据自创话剧改编,在有关曹操之子曹植、曹丕王位之争的史料缝隙间发现一段被掩藏的人伦深情;后者以小说蓝本为基础,展现汕头现代革命史上极富时代感的革命传奇,张扬关于信仰、选择的精神意志。这些获奖的作品数量多、质量好,体现了地方大剧种的强劲实力和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在推动传统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所作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现象”是在此届艺术节上备受关注的又一文化热点,梅州选送了包括山歌剧、汉剧、木偶戏在内的多部作品,总计获得15个奖项,在全省遥遥领先,优秀的创作成果彰显出梅州戏曲创作发展中的独特经验。尤其是年轻的山歌剧,以“小剧种、大作为”的姿态拿下了两个剧目一等奖和多个单项奖,可算得本届艺术节的“一匹黑马”。
梅州市戏剧研究室作为一个核心的创意创作团队,团结组织了林文祥、廖惠玲、李建生、陈的明、彭金灯等市县优秀的山歌剧创作力量,在把握“客家山歌”传统表演艺术的核心要素之时,对于山歌剧这个新生剧种的定位,保持着开放的、多元的创作路径。他们参与创作的这些优秀作品极大地拓展了山歌剧在当代的发展空间。悲情化的《白鹭村》、喜剧化的《春闹》,在收获观众热情回应的时候,也将山歌剧与时俱进的艺术创造回馈给观众。这些创作充分地针对市、县山歌戏表演团体的职能定位,对不同层级的表演团体所面对的观众群体、艺术趣味、市场预设等,给予充分的评估,对剧目进行长期打磨提升,做到了一团一策、一剧一格。尤其如《白鹭村》和《春闹》,面对基层院团创作条件薄弱的困境,以有限的经费和条件,来争取艺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两部作品各自呈现的精英意识和乡土个性,意趣迥别,显示出山歌剧在贴近民众、引领民众时的多极化发展趋向,为广东众多基层院团以自身条件创造精品力作做出了示范,也为广东舞台艺术通过精品剧目来聚拢民心地气做出了榜样。
在充分看到、肯定十四届广东艺术节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无需回避本届艺术节所显现出的一些问题,及其所引发的思考。总体来讲,虽然艺术节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一度创作偏于薄弱、剧本基础不够坚实的问题依然存在。除了少数剧本创作比较成熟、坚实,大多剧本存在选材很好,但剧本创作不同程度存在概念化、简单化、不合情理、编造痕迹重等问题。有些可能是因创作时间仓促所致;有些则可能是编创能力、技巧存在不足;有些则可能是创作存在惰性、惯性,缺乏创作意志,遇到难题绕道而行所致。此外,本土导演与剧作家合作的能力、解读剧本的能力略显不足,获得大奖的剧目,导演都是外援。虽然本届艺术节上也涌现出个别优秀的本土编剧和导演,但对于广东这样的戏剧大省来讲,数量还太少,青年优秀编、导人才更是缺乏,培养本土的优秀创作者任重而道远。
放眼未来的整体文化格局,面对当前的现状、现象,广东的舞台艺术创作应固根基、补短板,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开拓进取。正如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所言:“以本届艺术节为契机,深化文艺体制改革,加强演出交流学习,创新艺术创作方法,不断提高艺术质量和水平,努力推出更多与时代同行,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文艺作品,努力开创新时代广东艺术工作新局面。”
新闻推荐
张磊近日,一些地方陆续又出疫情,不由得使我想起春节回老家的时光。80后的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父亲在我出生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