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的“限塑令”正式实施,专家建议 促进塑料制品企业转型升级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冰、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姚华松
广东新的“限塑令”已于9月1日正式实施,21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表示,为便于各地执行,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已共同制定《广东省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2020年版)》,明确了相关禁限细化标准、区域范围和时间节点。
比如,“限塑令”发布后,难循环、难回收、难降解的“白色污染”材料,例如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将禁止生产和销售,急需研发可生物降解新材料及制品。
“限塑令”的施行,对于产业链条相对完备的东莞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东莞相关产业链企业应当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升级?为此,本期“三人行”邀请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冰、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姚华松进行专题讨论。
可降解产品产能跟上是关键
记者:“限塑令”施行后,将禁止生产超薄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等制品,规范集贸市场塑料购物袋使用等。请问哪些领域会首当其冲?相关产业链条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张海冰:资料显示,2018年,仅快递行业就消耗塑料类包装材料85.2万吨,但我国生物降解塑料产能只有45万吨,产量为13.5万吨,平均产能利用率仅在30%左右。如果快递行业的塑料包装物全部禁用,即使国内将降解塑料产能全部用于快递包装,也有很大的缺口。由此可见,如果直接禁用目前常见的快递塑料包装,这很可能会直接引发快递、外卖环节的成本上涨。
《广东省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2020年版)》显示,用于快递邮寄过程装载货物的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2023年1月1日起,广东全省范围内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就这样来看,可降解产品的产能是否能及时填补空档,是能否平稳过渡的关键。
莫开伟:“限塑令”施行后,受影响较大的应是零售餐饮行业,因为零售餐饮是超薄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使用最多的领域,也是“白色污染”的重要源头,民众无论在超市、农贸市场还是其他地方进行购物、外卖打包等,都与超薄塑料分不开,可以说,零售餐饮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离不开塑料。而且,目前零售餐饮行业在塑料消费中应是全国的大头,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经测算,2020年底阶段性目标涉及的相关地区零售、餐饮领域的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吸管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年消费量约30万吨,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目。很明显,限塑后,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一次性塑料餐具、不可降解超薄塑料袋等相关生产企业将受到较大冲击,不少企业面临关停转产等问题。
姚华松:广东“限塑令”提出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是分阶段、分区域实施的,并不是“一刀切”马上禁限,因此对于相关产业而言,都会有一段缓冲的时间。
“限塑令”推行后,必将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生产企业看,传统塑料制成品生产商会因原有市场改变,或将出现难以为继甚至被淘汰的状况。从侧向关联企业看,如果不提供塑料打包盒,部分餐饮企业的外卖订单,可能短时间内会出现减少情况。对于民众而言,适应新的使用习惯而改变原有的使用习惯,这需要时间,或许可能会出现短期的不适应,部分消费者也可能因此降低消费意愿。但从节能减排的大方向看,“限塑令”依然是值得推广的。相信在政策执行缓冲期间,新材料生产能跟得上市场需求,市场应该也能很快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疏堵结合促相关企业转型升级
记者:“限塑令”的推行,不断催生出新模式和新业态。东莞应当如何做好“堵”和“疏”,不断加速塑料制品替代?
张海冰:政府应当从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两个环节把住禁令的执行关,严格按政策规定的时限,禁止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销往国内市场。而替代材料方面,工业产品的特点就是用得越多越便宜,所以还是要在使用环节加大推进力度,鼓励使用替代材料,对于替代较快的快递等企业,应当给予奖励。
莫开伟:由于塑料制品使用限制步步升级,塑料产品制造的规模受到了控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塑料生产企业需要重新规划和进行转型升级,塑料制造业将面临一次重新洗牌。政府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堵生产”与“疏销售”的关系这一问题。
此次广东“限塑令”是分阶段、分区域实施的,并不是“一刀切”马上禁限。并且,分阶段、分区域禁限塑料制品只是塑料污染治理环节其中的一环,更强调生产、流通、替代、回收的全链条管理。因此,要坚决按照相关要求控制或停止不合格塑料制品的生产,让不符合政策要求的生产线或企业退出;同时,要制定具体生产规划,使符合政策要求并具有塑料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继续生产,确保符合要求的塑料制品的合理供给,避免需求与生产脱节现象的发生。其次,已生产出来的符合要求的塑料制品要加大销售力量,为塑料企业转型升级赢得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姚华松:“限塑令”在具体推进过程需要注重“堵疏结合”。“堵”方面,对传统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政策宣传、法规解释和必要的教育与劝诫,对屡教不改者进行罚款或依法取缔。“疏”方面,政府可以积极引导相关企业进行升级,出台优惠政策给予那些需要转型升级的企业,给他们一些时间,从而部分缓解其转型之痛。同时,政府可以组织相关企业进行东莞新型产业定位及相关政策的宣讲,逐步引导其与东莞已有的新材料产业与平台进行有效对接,从而搭上东莞新材料发展的列车。
在具体操作层面,鼓励多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料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推广生鲜产品可降解包装膜(袋);电商、外卖等平台企业要加强进驻商户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替代实施方案,并向社会发布执行情况。
让新材料成为东莞的新名片
记者: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塑料制品生产与加工、包装行业等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限塑令”施行后,对于东莞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哪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张海冰:在这个过程中,东莞相关产业要想实现转型升级,首先要加强信息服务,塑料制品的禁令在全国各省的进度不十分一致,而不少东莞塑料制品企业面临的是全球市场,应当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政策、市场、产能信息的沟通,让厂家充分了解政策和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供求状况。
对于符合行业发展前景的替代产品,政府应当给予引导和鼓励,尤其应当重视东莞本地企业的新材料技术研发,政府可以给予补贴,争取将东莞建设成新材料创新中心。
莫开伟:塑料制品使用范围受到控制,会对东莞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影响,也促使东莞相关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东莞要高度重视,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东莞塑料制品相关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给塑料制品企业较好的出路。一是对现有塑料制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摸底,对于有技术和资金实力转型升级的企业提供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引进全生物降解原料。二是对于技术力量脆弱、资金实力小、单一而简单的塑料制品企业,在其退出相关市场的同时,提供相应政策让其从事其他事关民生的小产品生产或加工,以减少禁塑令执行带来的冲击。
姚华松:东莞是制造业名城,而材料行业是制造业的基础,可以预见,“限塑令”的出台,对各种塑料制品生产与加工、包装行业等中小企业将带来冲击。
“限塑令”在推进的初期也会遭遇困境,但从长远看,“限塑令”有助于从根源上减少污染,倒逼相关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从“旧材料”升级为“新材料”,让更多新材料高新企业落户东莞,让新材料成为东莞城市的新名片。
建议东莞相关企业及时了解国家及广东省出台的各种材料行业的发展政策,争取政策支持,享受政策红利。还有,东莞可以引进相关院所和专业人才落户东莞、扎根东莞,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抢占材料学科基础研究制高点。另外,加大对企业开展自主和联合研发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同时,做好科研机构及实力雄厚的新材料企业与传统材料企业之间的对接,通过技术入股、联合开发等方式进行有效帮扶。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许力夫黎秋玲通讯员粤交集宣市交通宣报道中秋国庆长假期间,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继续免收通行费,全省高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