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自励的境界
黄启键 文/图
许多事已随风而去,但在记忆的深处,似乎还留下模糊而散淡的挨骂挨批的符号。
年少之时,因贪玩、骄傲、调皮而被长辈批评,甚至没少挨棍棒,遭受皮肉之苦。初出茅庐,工作方式欠佳,挨过长者的责备。现在回想起来,每一次挨批的背后都寄托着长辈的良苦用心,自己也在批评中成长。
随着年岁的增长,受批评的概率也还有。记得在一个事业团队工作时,处理工作关系把握分寸失当,坚持己见过了头,以至引发矛盾,被人打“小报告”,引起了上级领导不满。一次,领导横着脸、侧着头,边走边骂,我还得跟着试图辩解几句,领导从篮球场这边骂到另一边,早已拂袖而去,而我还沉浸在挨批中,脸发红,可能已转青,大脑一片空白,低头走时,差点撞上球场钢柱。也曾经因工作不到位,在夜深人静之时,被赏识自己的领导劈头盖脸地批评,电话那端,我感受到恨铁不成钢的怒火。在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也曾经成为众矢之的,被骂得一塌糊涂。日常生活中,也有来自亲戚朋友的各种不满,遭受一些不理解的埋怨,也遇到一些纠结对错、计较得失的责备,难免脸发红,甚至皮囊里渗出汗液。
相对于批评,人总是喜欢受肯定、得表扬。但是挨批受骂仿佛是一剂良药,在人生的各阶段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有些批评起到了警示、警醒作用,使自己提高觉悟;有些批评使自己对事情作了反思,推动改过自新;有些批评则磨炼了心理承受能力,让胸襟更宽广。挨批是一时难受,但能使人成长、进步和提升。
与挨批的被动处境相反,批评别人则仿佛手握“戒尺”。在与企业界人士接触中,发现不少企业中盛行一种“骂”文化。从企业老板、总经理到部门主任、主管,乃至小拉长、组长,无不“骂行其道”。对不当的工作、生产行为,直面问题,一针见血地给予批评。在令人“胆战心惊”的骂声中,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执行力非同凡响。这些企业用批评的手段,树立权威,达到警示、训诫的效果,也实现了激励的目标。
当今社会,“打”的惩罚教训当然行不通,但批评还是管用的。如果把批评比作矛,那被批评方必然在心理上筑起盾牌。有时候与其不痛不痒地指责、隔靴搔痒地追问或和风细雨地说教,还不如厉声呵斥、骂到痛处,这样能使人幡然醒悟、立行立改。批评固然有利于改进,但也要把握好“时、度、效”,如果太过急太过分,或夹杂情绪宣泄,就可能会刺伤对方,造成伤害,使之心生怨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道是“恶语伤人六月寒”。我觉得,批评别人要就事论事,纵使再有理,也不能揭伤疤、翻旧账、伤人格。
有些批评即使针尖对麦芒,但批在明处,知道矛盾和问题所在,直指改正错误的焦点和关键。只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坦诚相待,即使“红红脸、出出汗”,也不会因此影响人际关系,双方甚至可能成为谏友、挚友。而有些批评来自暗处,被这种背地里的批评伤着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那是不道德的“暗箭”,是应该唾弃的,是不可取的。
批评还有第三种情况:自我批评。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儒家思想便主张以“吾日三省吾身”作为道德修炼。“静坐常思己过”等俗语也是世代相传,为人们所遵奉。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是恪守自省的典范。从曾国藩流传至今的著作可以看出,他从青年时期就开始用楷书写日记。一天,好友批评他:“怠慢,结交朋友不能长久,不能恭敬;自以为是,诗文固执己见;虚伪,对他人能做出几副面孔。”他记录下来欣然接受,在日记中写道:“直哉,吾友!吾日蹈大恶而不知矣!”他对直截了当的指责、批评,非但不恼怒,反而恭敬地当做有价值的药石,由衷庆幸。不间断地自我批评、自我反思,使他逐渐改掉了虚伪、浮夸、傲慢、自大、吸烟等不良脾性和习惯。他以斋室之名给日记冠名,如“求阙斋日记”:自求缺陷不满之处;“无慢室日记”:自警戒除怠慢之气;“绵绵穆穆之室日记”:在动静之间做到戒惧、谨独。在曾国藩生命的最后一天,日记中仍流露“苟活人间,惭悚何极”,仍在反省自己。
在长达30多年的日复一日的自我检视、自广东省察中,曾国藩批评自己的日常行为,检点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日臻完善。他不怕别人的批评让自己脸红,也不畏惧在深刻反省中让自己汗颜,他甚至通过给亲朋好友分享日记的方式更广泛地接受监督,增进修身悟道的修为,强化自律的品性,终于养成深受世人推崇的修行,成为一代大儒。他是将“他律”融于自律,又通过自省强化自律的典范。
被别人批评与批评别人都属于“他律”。“他律”时,是非曲直当然要明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重要的是,“他律”要靠自广东省察实现自我革新。因此,内心的自省,灵魂的洗礼,应该是一辈子的功课。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有了不计其数的挨骂与骂人的经历之后,我觉得静下心来,在临睡前、在晨起后,反思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认知、反思自己的欲念、反思自己的气度、反思自己的境界,是非常受用的日常。日积月累,便把自省自励当做座右铭。
在自广东省察中,提升思辨获得正知;在自我检视中,传递与人为善的正念;在自我警醒中,形成修身立德的正行。在自省自励中,每天获得修正、提升、前行的动能。漫漫人生路上,愿以此与同仁共勉。敬畏诤言,聆听内心,自律自新。
新闻推荐
biang biang的故乡之味◎广东实验中学 初一13班 王伊溦
◎广东实验中学 初一13班 王伊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