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鲜明的民族风格不朽的爱国精神 从马思聪在广东管埠完成的两部交响音乐作品谈起

南方日报 2020-09-13 06:56

●何平

由广州交响乐团演奏录制的我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先生的《第一交响曲》和《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今年9月发行,这是我国音乐界颇值得祝贺的一件事情。

马思聪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中的先驱性人物,在音乐演奏领域、创作领域和教育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他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作的这两部大型交响音乐作品,其精神价值、艺术成就,堪称当时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顶峰之作。

马思聪音乐创作的“黄金时代”

马思聪在1937-1946年受聘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开始在文学院任教;1938年8月,中山大学设立师范学院,马思聪转入任音乐教授。

1940年,中山大学师范学院迁到广东韶关的坪石,本部设在坪石管埠,马思聪几经辗转也来到管埠。根据教学需要,师范学院在管埠特别购买了一部钢琴,为马思聪的创作提供了便利。马思聪在这里完成了他的《第一交响曲》和《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交响音乐作品。由此,从音乐创作背景来看,韶关坪石管埠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应引起音乐界、史学界的重视。马思聪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与学生谈他的大作品时,就多次提到管埠。有学者认为,音乐史学家应重新研究马思聪音乐创作“黄金时代”的时间和地点。

其中,《第一交响曲》是1941年在香港开始创作的,1942年9月,马思聪来到管埠,并最终于1942年底或1943年初完成了作品的全部创作。关于这部作品,马思聪写道:“写这一交响曲的动机是明显的:爱国精神、民族风格和英雄气概。”1948年,马思聪夫人王慕理这样评价在坪石的那段时光:“环境幽静,生活安定,他(马思聪)几个大作品,如《第一交响曲》《协奏曲》等,都在那时不吃力地完成了,那可说是他写作的黄金时代。自然,他希望重温那些日子,我们也在努力设法。”这里至少说明了3个问题:其一,坪石管埠在抗日战争的纷乱中,给人们的学习创造了一个相对安静和谐的小环境。其二,在这样的环境中,马思聪的音乐创作处于顶峰时期;此时,马思聪想以写作大型交响音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此所说:“在交响曲乐里,我该写我们这个浩大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奋斗,忍耐与光荣。”其三,战争的动荡,使马思聪夫妇认识到,只有和平的环境才是未来,他们渴望和平。

马思聪对《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做了这样的说明:“这首协奏曲作于1943年的粤北,正是抗日战争年代,生活艰苦,但宁静。这首协奏曲反映了那里的自然景色,也反映了当时充满信心与欣欣向荣的心情。”这里提到的粤北就是坪石管埠。随着战局的变化,1943年秋,中山大学由坪石迁到云南的澄江,马思聪也离开坪石管埠,这时协奏曲的创作应该完成了,或者完成了绝大部分。

这两部作品是我国早期交响音乐创作中的佼佼者,尤其《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可能是我国近现代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提琴协奏曲体裁的作品。两部作品,一刚一柔,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构思庞大的宏伟叙事作品

马思聪的《第一交响曲》是完整的双管编制、并接近三管编制(长号和大号就有4支)。构思十分复杂庞大,共4个乐章,时长近50分钟。马思聪在此试图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一个庞大的宏伟叙事。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作品堪称中国近现代第一部大型交响音乐作品。《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有3个乐章,现在的录音演奏时长是26分钟。

两部作品的主题音调都来自我国的民间音乐:有北方的戏曲说唱音乐,也有作者在云南滇池附近听到的云南民歌,更有来自作者家乡广东的粤乐、粤曲,如《鸟惊喧》《昭君怨》等。

两部作品的管弦乐法运用娴熟,乐队配器丰润,放在历史的语境看,实为国内一流。马思聪作为小提琴演奏家,《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独奏小提琴部分写得相当器乐化和小提琴化,由于意在表现中国的音乐特色,因此有很多五度双音出现,其中有很多是由于持续音而产生的经过性的五度双音,五度双音加上五声性的旋律,增加了小提琴演奏的难度,尤其快速部分以及超高音区的演奏,十分考验演奏者。这些炫技性的演奏技术,一方面表现出马思聪对小提琴演奏技术的熟知,另一方面也说明马思聪当年的演奏技术水准是较高的,因为1951年这部作品在捷克首演时,正是由马思聪担任小提琴独奏。

所有这些,都表现出马思聪在尝试中西结合的创作道路,正像他所表达的:“自己的路,首先要在自己的土地上踏出来。”马思聪对《第一交响曲》的创作也表现出了自己满意的态度:1945年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时,与周恩来一起接见了马思聪等人,过了两天,诗人徐迟将一本册页拿给毛泽东,请毛泽东题字,这本册页有马思聪亲笔描在五线谱上的《第一交响曲》的主题和变奏的音乐符号,还有关山月、叶浅予的画作,毛泽东题写了“诗言志”并签名。

铭记抗战历史彰显广东特色

《第一交响曲》于1946年10月10日首演,由马思聪指挥,当时演奏的交响乐团有30多人,马思聪认为“演出效果还好”;这次广州交响乐团的演奏录音,乐团录制人数是百人规模,这与当年的首演,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的。

《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于1951年5月28日在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上首演,由捷克电台乐队演奏,马思聪担任小提琴独奏,这个演出录音目前保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尚未公开发行;广州交响乐团的这次演奏录音,对作品做了部分删订,由小提家徐惟聆女士担任小提琴独奏。

由广州交响乐团录制的这两部作品,都是中国内地首个公开出版发行的作品音响版本,录制于2020年8月。小提家徐惟聆的演奏十分富于韵味,柔美但不乏刚毅,使作品更增添了广东的地域特色,艰深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在徐惟聆那里被轻易化解。青年指挥家景焕女士很好地诠释了这两部作品,她的指挥十分精彩,使得作品的中国风格跃然眼前。

广州交响乐团作为国内一流乐团和来自马思聪家乡广东的乐团,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作品的推广,重视原创,这是使命、义务,更是责任。然而,这次录音的意义除了表达家乡人民重新认真解读、演绎粤籍音乐先贤作品的敬佩之情外,更是从历史的高度提醒人们要永远铭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厚的音乐遗产。广州交响乐团不仅演奏了音乐,更演奏了历史。

这两部以“抗战”为题材的经典大型交响音乐作品,都是非常值得欣赏的。作品的精神力量不言而喻,作品的艺术特色不容小觑,作品的历史价值更值得人们去重新认识、发掘。

马思聪不仅留下了音乐,也留下了历史。

新闻推荐

领略广东最高全湖景蹦极台

花间烟火蹦极,是一种极限运动。从小一直在电视上看到勇者们在世界各地尝试不同高度的蹦极,很是向往,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