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奖者

广东科技报 2019-05-31 14:03

根据《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选办法》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选办法实施细则》,经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审工作委员会审定,决定授予万金泉等20名同志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希望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向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奖者学习,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立足岗位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新业绩、做出新贡献。

万金泉

万金泉,男,汉族,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植物纤维高值化清洁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造纸工业植物纤维高效利用及污染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成果,这些成果阐明了植物纤维的微观结构与其循环利用性能的关系及造纸过程污染物的产生及消除机制,大大促进了现代造纸工业清洁生产技术的进步,对保障我国造纸工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1)与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1),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排名第1),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1),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排名第1);获国家发明专利40项,美国专利2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科研论文286篇,SCI收录论文78篇;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专利发明人等荣誉称号多项。

王龙

王龙,男,汉族,中共党员,广州五羊建设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技术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从事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工作,在机械化施工、绿色施工、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3),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2),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分别排名第3、第1),国家优秀专利奖2项(均排名第1);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4项、美国发明专利6项;共同主编国家工程建设行业标准1部,参编行业标准2部、广东省标准4部;发表科研论文30篇;入选广州市杰出专家、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第一期后备人才;先后获广东省钢结构事业二十年杰出个人、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文联合

文联合,男,汉族,中共党员,广东能源集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新技术开发应用等工作,在火电、生物质发电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施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持的关于50MW级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科技成果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课题在生物质发电多项关键理论和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建成世界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参数CFB纯生物质直燃发电示范工程,成果在国内和国外多个生物质项目中获得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的环保、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排名第1)、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行业一等奖1项,获得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0项,论文10余篇;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孔凡江

孔凡江,男,汉族,中共党员,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从事植物分子遗传与分子育种工作,在大豆适应性和产量形成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和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丰富了植物光周期开花的理论,对大豆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科研项目1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0篇;发表SCI论文被引用1083篇次。

刘同旭

刘同旭,男,汉族,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土壤分子过程团队负责人、研究员。从事土壤化学与微生物的交叉研究,围绕微生物驱动的土壤化学过程这个核心科学问题,系统研究了微生物外膜蛋白、矿物和电子穿梭物质介导的电子传递机制,从分子尺度上将微生物过程与化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土壤化学、微生物学、地球化学的交叉发展。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排名第2、4)、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排名第7、10);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中国发明专利8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发表SCI收录论文71篇,其中封面文章4篇;获得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孙一民

孙一民,男,汉族,中共党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建筑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教育工作,在体育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城市设计等领域取得了独特创新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排名第1)、国际工程设计奖5项(排名第1)。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系列的国家级教学名师、首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与省部级课题6项;出版专著和编著9部;发表科研论文140余篇;培养博士28名、硕士80名;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工程奖励60余项。

李丹

李丹,男,汉族,中共党员,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教授。从事超分子配位化学的研究工作,在化学和材料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开展系统、创新性研究,为合成技术、材料创新和晶体工程积累了实践经验及理论基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和广东省科技进步奖(排名第4);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广东省人才特支计划;获国际发明专利2件,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170多篇,已被他人引用超过6500次。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

李映伟

李映伟,男,汉族,中共党员,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MOFs材料工业催化应用基础研究,在MOFs负载、封装或衍生金属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其工业加氢、氧化催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从理论和方法上对结构稳定、高活性、高选择性MOFs基复合催化剂的研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对推进MOFs材料的工业催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1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15篇,论文被引用8170篇次。

杨小兵

杨小兵,男,汉族,中共党员,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食用菌野生资源、节能工厂化栽培、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研发工作,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高技术产业化和广东省重大重点等项目49项,获发明专利21件,发表论文63篇,制定国家及地方标准3件。作为技术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排名第2)。参加科技援藏工作获广东省和西藏自治区科技奖各1项。成果在包括2家上市公司的国内外企业,设计建造了16个食用菌栽培和加工厂,并实现某战略前哨区域鲜菇生产全覆盖。主持制定全国食药用菌产业技术路线图,主笔起草了《中国食用菌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余林

余林,男,汉族,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广东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小分子催化转化、电催化以及催化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甲烷、乙烷和VOCs等小分子的催化转化,柴油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开发,以及纳米氧化物可控合成及其作为催化剂或电极材料等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成果从理论和方法上对消除VOCs以及柴油车尾气排放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研究催化剂制备技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以及开发高效储能材料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获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1),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与三等奖(排名第1)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7件;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134篇,SCI论文引用1500余次;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项。

新闻推荐

不负梦想 不负新时代 致21岁的羊晚集团

你,在改革再出发的路上,凝聚磅礴力量、激荡奋发气象;你,在媒体转型融合途中,吹响幸福号角、书写更大奇迹。21岁,是筑梦的起点,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