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在家门口 百香果里淘“黄金” 脱贫比例100%,广东省税务局“产业扶贫”助里塘村走上致富路
■陈伟华在省税务局的扶持下管理着百香果园。
■陈孟亭夫妻两人对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
■陈孟亭带着孙子在村里放牛。
有一组数字,最能体现里塘村曾经的贫穷程度。里塘村共有283户122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3户16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3.7%。村里两口大鱼塘是仅有的集体资源,然而,2015年,里塘村靠出租两口鱼塘,仅换得集体收入3000元。种植水稻,是村民祖祖辈辈主要的经济来源,然而村庄人均耕地不足1亩,创收资源十分稀薄,产业结构单一,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317元,比贫困认定标准的4000元还低683元。
眼下,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要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根本之路要靠产业支撑。这方面,里塘村在过去三年做出了成效。广东省税务局扶贫工作队围绕养殖、种植的历史优势,通过集中基地和分散种养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形成了黄金百香果种植、果园鸡养殖以及黄牛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配合电商销售、市场批发和大客户定点采购等灵活产销对接,里塘村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活化荒地 引种“黄金百香果”助扶贫
2018年11月,产自里塘村产业扶贫种植基地的黄金百香果才从蔓藤上剪下,便一跃成“网红果”。成熟的百香果有着独特的金黄果皮,果肉是甜的,完全刷新大众对传统百香果的印象。第一批黄金百香果总收成量为2万斤,摘果首日,就卖出了1200斤。
依托该产业和扶贫工作组多方搭桥转销,去年短短三个月内,里塘村以15-20元/斤的价钱卖出将近2万斤果子,收获了第一桶金30多万元。今年1月,在村里召开的“产业分红大会”上,43户贫困户领到了至少2000元的红利。捧着沉甸甸的利钱,老人家笑逐颜开。
实际上,选种黄金百香果,是省税务局扶贫工作队的“造血计划”。里塘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土地撂荒,如何让荒芜土地重获生机?扶贫工作队驻村后一直寻找能“造血”的产业帮扶计划。经过专家考察调研,结合里塘村土质条件和其他自然优势,工作队发现,土质很适合引种来自东南亚的“黄金百香果”。
为此,省税务局扶贫工作队联合里塘村振兴顺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盘活了村里背岭撂荒的20亩土地。在基地上,工作队集约搭建20亩钢架种植棚,购买种子和引进种植设备,保护一株株果苗落地生根。
据了解,该百香果基地采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打造成里塘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区。同时,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按质量标准收购、统一包装、统一电商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带动里塘村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增产增收。
果里淘金 吸引打工青年返乡创业
从特色产业中获取稳定增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离不开精心管理。近日,记者走访了的这项特色扶贫产业,探知扶贫队是如何从一个果子中“淘金”的。
在里塘村黄金百香果种植基地,负责人陈伟华正埋头蔓藤之下,修剪枝叶。他30岁左右,中等身材,话不多,却勤快。
陈伟华头上的钢架果藤缠绕,茂密如同绿毯般,足以遮阳庇荫。“绿毯子”下密密麻麻垂挂着无数拳头大小、碧绿的百香果,果子竖着成串,横着成排,甚是好看。
陈伟华是这片百香果基地的“守门人”。他是地道里塘村人,回乡前在广州是一名快递小哥,随着父母年迈,他一直寻找机会回乡创业致富,更为照顾双亲。然而,苦于没找到好项目,也没有足够启动资金,回乡发展的想法只能搁置。
发展产业,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尤其是年轻人。里塘村百香果种植产业基地项目出台后,扶贫工作队了解到陈伟华的情况,立即动员他从广州返乡担任基地负责人。于是,他开始了在家门口的种植之路。
至今为止,陈伟华在省税务局的扶持下管理果园。他认真负责,从不在地里施放化肥农药,肥料都是他专程去别处收集牛羊粪发酵做成的。果园是通过荒地开发的,杂草较多,但他不使用除草剂,人手拔草保证土壤品质,务求为扶贫产业种出无公害黄金百香果。
为了保持果子的甜度,陈伟华并不追求“多”,而是求“精”,记者跟着他逛了一圈基地,他边走边伸手摘果。“这些果形不好的,要及时摘掉处理,不然就要把好果子的养分吸掉。”歪果被他当场掰开,直接给棚下养殖的走地鸡当美食。
这便是黄金百香果成为“网红果”的原因。“毕竟是扶贫产业,是贫困家庭脱贫的希望,不敢怠慢,我一定要守护好每个果子。”
陈伟华介绍,看到百香果欣欣向荣的生长势头,估计今年将是丰收年。“去年百香果收成20000斤,今年每株果苗产量70斤,750株保守估计产量50000斤左右。”
资源下发 贫困户勤劳致富住新房
目前,在里塘村生根发芽的产业,不止黄金百香果。工作队结合贫困户意愿,由省税务局出资,购买牛、鸡等畜禽种苗,并配套饲料发放给贫困户养殖。据统计,目前有20户贫困户领走了“扶贫牛”,18户贫困户领走了“扶贫鸡”。此外,另一处扶贫产业——柚子园和果园鸡项目,也正在为贫困户创造分红收益。
资源下发,贫困户也有十足干劲。“帮扶单位来之前,我们家一年收入只有2000元,日子过得很紧。如今有了资源,我们就更应该发奋赚钱了。”贫困户陈孟亭很感慨。
扶贫队在村里发展养牛产业,建了养牛基地。有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选择将牛领回家里散养;没有劳动能力的,则可以委托基地,集中饲养牛只,定期获取分红。
陈孟亭虽然年近七旬,却老当益壮,他选择了自行散养。自从去年领走了第一头母牛,他就谨记住驻村工作队的“叮嘱”:等到牛繁育出牛崽后,才考虑变卖。
陈孟亭家中有5亩耕地,但因为家贫,加上儿子在外打工,家中仅靠两老务农,作物价格卖得并不高,生活十分拮据,居住了两代人的泥瓦房已是危房了,也不敢盖新房。
有了扶贫资源发展生产,对生活的信心就变得不一样了。陈孟亭不敢怠慢,天一亮,就去放牛,还亲自带牛到育种场配种。努力换来了回报。一年后,母牛不负众望繁育了一头小母牛,小牛日渐长大,又各自生出了一头公牛、一头母牛。
今年,公牛养大了,陈孟亭变卖获得了1万多元收入,加上扶贫产业分红、儿子打工所得等七拼八凑,终于盖上了新房子。有了钱,他自己买来墙砖,亲自动手装修,享受着住新房的幸福感。
去年年底,各项扶贫产业成效显著,全村43户贫困户16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脱贫比例100%。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帮扶前的3317元提升到9667元,增幅接近200%。村集体收入由帮扶前的3000元提高到15万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帮扶前7874元提高到12144元。
新闻推荐
广东出台29条促消费举措 包括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稳定住房消费等内容
据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近期,包括广东、北京、上海等多地都在密集出台新一轮促消费政策。其中,广东最新出台的完善消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