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今日广东> 正文

见证中外友好交往历史 共话“海丝之路”悠远绵长 广东9件(套)珍贵文物亮相亚洲文明展

新快报 2019-05-16 13:20

■明万历青花丹凤朝阳纹折腰瓷盘。

西汉后期陶托灯俑有明显的古西亚人种特征。

银盒上面有交错的凸瓣纹,采用锤揲法压印而来。

北宋西村窑青釉彩绘花卉纹瓷盘和宋代定窑白釉花口瓷壶。

■亚洲文明展现场。新快报记者 梁晓雯/摄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5月15日上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主题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是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今年中国举办的又一场重要外交活动。

新快报记者从大会筹委会获悉,大会包含110多项相关活动,来自亚洲47个国家以及近50个域外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文化、教育、影视、智库、媒体、旅游等领域2000余位代表,齐聚北京。

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文化活动,“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汇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全部47国及希腊、埃及两个文明古国伙伴,共400余件组文物。

当天上午,新快报记者前往国家博物馆实地探访,了解到广东有9件(套)代表岭南文化的珍贵文物亮相,这些藏品反映了古代中国和亚洲各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立起的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彰显亚洲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何生廷 梁晓雯

通讯员 史林花 肖梦雅 凌浩翔

451件组文物彰显亚洲多彩文明

据悉,“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文化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共同承办,于5月13日至8月1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本次展览汇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全部47国及希腊、埃及两个文明古国伙伴,共451件组文物。展览以“多元文明并置,古今文明相通”两条主线,分为“美成在久 日出东方”“美在通途 行久致远”“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美人之美 礼尚往来”四个部分。

这是我国首次举办、亚洲大家庭共同参与、通力合作的集大成亚洲文明专题展览。展览采取“传统展示+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亚洲历史悠久、文化融合、多元共生的文明特征,彰显亚洲文明之间对话、交流、互鉴的轨迹,反映地缘相近、民心相通、和平相处的亚洲文化。

广东三家博物馆送展9件(套)珍贵文物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本次广东省共有三家博物馆参展,共送展9件(套)珍贵文物。三家博物馆分别是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和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参展藏品时间跨度从西汉到明朝,展示了广州与亚洲各国交往的历史,也展现了亚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当天上午,记者在国家博物馆实地探访时看到,文物的展示柜前有不少观众驻足观赏,感受广东文化、岭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命力。

据了解,广州博物馆馆藏5件(组)文物参展,是广东省内参展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参展藏品包括西汉后期陶托灯俑、东汉玛瑙水晶珠饰、北宋西村窑青釉彩绘花卉纹瓷盘、宋代定窑白釉花口瓷壶、宋代广州重修天庆观碑记拓本。记者看到,多名观众在宋代广州重修天庆观碑记拓本、西汉后期陶托灯俑前驻足参观。

广东省博物馆两件藏品参展,分别为明万历青花丹凤朝阳纹折腰瓷盘、明万历青花缠枝花卉纹瓷盖盅,皆来自“南澳1号”,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两件参展藏品为银盒和船纹提筒。

广东展品显示中外交流与文化融合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广州博物馆参展的文物都与中外交流,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密切相关。例如,西汉后期出土的陶托灯俑有明显的古西亚人种特征,深目高鼻,须髯浓密,极有可能是由印度洋海路抵达广州的外国商人随行侍从;《重修天庆观记》碑拓片(北宋)反映了宋代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和宋朝的友好往来;西村窑青釉彩绘花卉纹瓷盘见证了当时广州与南海诸国贸易交往之频繁。

以上五件文物真实反映了从汉代到宋代不同历史时期,以广州为代表的中国与亚洲航海国家或内陆地区的人员交往、物种交流与文化融合,兼具时代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广州作为中国最早走向世界,感知世界风云的城市,其历史发展反映了中国与亚洲国家间的发展变化,也反映了亚洲本身的历史变迁,渗透着整个世界历史的基本进程。”广州博物馆陈列研究部馆员边晶晶表示,广州作为中国走向海洋的起点之一,由这里出发的南海航线,从秦汉到明清,由近及远,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延伸到大西洋两侧,两千多年来迎接了不计其数的“蕃舶”和“洋舶”。亚洲不同地区的贡使、商人和僧侣们,在广州登岸留下痕迹,并通过广州走向中国内陆。

对话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文物保护保管部主任何东红:

“丝绸之路”文物反映了

岭南文化的兼容并包

新快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何选送银盒和船纹提筒两件文物参展?

何东红:这次亚洲文明展“美在通途 行久致远”单元中有设定丝绸之路主题,一提到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绕不开这两件文物。

新快报:具体来说,这两件文物的价值在哪?

何东红:银盒上面有交错的凸瓣纹,采用锤揲法压印而来,而这种手法在中东地区广为流行。虽然中国工匠给这个银盒增加了圈足和盖钮,但是凸瓣纹显然是外来风格,因此银盒是外来文明无疑,也是中国两千多年海上交往的重要证物。

船纹提筒的船纹被认为是目前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和最为完备的一组海战图形”,其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整船造型合理,可见清晰的水密舱结构。这种水密舱结构,说明早在西汉中早期,先民们可能就已经发明了水密舱技术。这一技术的产生使远航成为可能,对后世航海影响深远。结合文献资料说明早在西汉时期,南越先民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出海条件,并且通过海上交通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起来。

新快报:在您看来,岭南文化有何特点?

何东红:从南越王墓出土的器物来看,岭南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多元多样,兼容并包,从古至今都在接纳外来文化。但这种接纳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经过自身的理解和吸收。

新闻推荐

医改工作专家莅湛开展广东十年医改调研 继续探索创新深化医改

本报讯(记者林宇云通讯员陈晨)5月15日,省医改办委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玲教授率调研组到湛江开展广东十年医改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