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逝者和生者争土地 广东省着力推进农村殡葬改革,积极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大林村长菁苑是广东省推进农村殡葬改革的缩影。近年来,广东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村殡葬移风易俗,深入培育现代殡葬新理念、新风尚,推动树立文明乡风,积极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一大批公益性骨灰楼在全省各地相继建立。
全省各地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和农村老龄协会的作用,从殡、葬、祭等方面综合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殡葬改革,培育一批殡葬改革示范镇(村),为全面深化农村殡葬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村民观念转变骨灰搬“新居”
沿着大林村村委会一路前行,不到10分钟车程,便来到了长菁苑。这座建于1993年的建筑,是大林村的公益性骨灰楼,村里老人去世后,骨灰就存放在这里。苑前修有思亲路,苑内建有思亲庭,方便村民前来祭拜。每逢清明、重阳等节日,村民们会从各地回到村里,缅怀逝去亲人。
上世纪90年代,大林村开始推行火葬。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退休老干部甘锡荣不禁感慨:“真的很难做,压力也大。”为了做通村民工作,村里召开了多次动员会,宣传火葬的好处,一一解答老人们的疑惑。遇上谁家有亲人去世,村干部还会上门,叮嘱家属送逝者去火葬。
经过不懈努力,村民们逐渐转变观念,火葬得以顺利推行。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逝者火化后的骨灰,需要地方存放,很多村民就随意葬在村里的围塘边,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浪费了大量土地。“我们村没有山地,人多地少,平均每人只有0.8亩地,不能让死人和活人争土地。”李海明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林村在华侨的捐助下,修建了长菁苑。甘锡荣还记得,有了统一的存放场所后,村民们纷纷把葬在围塘边的骨灰迁到了长菁苑。
2017年,大林村通过向上级申请支持和自筹资金的方式,对长菁苑进行全面改造,原来承放骨灰的木架全部换成不锈钢架,四面墙身全部扇灰翻新。得知长菁苑要改造,村民们都很配合,主动将先人骨灰搬到指定的集装箱内。不到半个月的时间,700多份骨灰完成搬迁。
如今,修缮一新的长菁苑静静坐落于村旁。村里给长菁苑装上了监控,配了消防设备,平时,还有一名管理员负责这里的清洁、管理工作。“把先人骨灰放在这里,村民们觉得很安心。”甘锡荣说。
据了解,长菁苑的小格灵位为150元,大格灵位为750元,村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不同的灵位,除此之外,只用交250元的骨灰存放费,就可以将先人骨灰存放在这里。收到的这些钱,则用于长菁苑的日常管理维护。
省掉旧习俗减轻村民负担
“我们村的殡葬比较简单,宴请的亲朋也不多,逝者火化后骨灰就直接存放在长菁苑,这个过程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习俗,后人也不用那么辛苦。”对于村里丧礼的变化,李海明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对待老人要生前多尽孝,“生前对老人不好,死后丧礼再怎么大操大办也没必要。”这样的想法,成为大林村村民们的共识。
同处江门市的台山市都斛镇丰江村,也探索出修建骨灰寄存楼的路子。2012年,为解决先人骨灰随意寄存的问题,村委会发动村民和海外乡贤,在村口捐资兴建了思亲楼,用来集中存放先人的骨灰。
“以前,村民们把骨灰放在山上或者家中,非常不方便。有了思亲楼之后,骨灰统一寄存在这里,还有专人负责管理,村民们也放心。”丰江村党支部书记陈玉敏说。
目前,思亲楼有330多个骨灰寄存格位,本村先人骨灰寄存全部免费,外村按照每份骨灰每年70元的标准收费。丰江村还将思亲楼前的荒地打造成小广场,种下花草树木,美化村居环境,并定期组织活动,让村民们告别对骨灰楼的恐惧。
改变的不只是村里的环境,还有村民们的观念。从摆排场、搞攀比的要“面子”到量力而行、文明办丧的强“里子”,60岁的村民李建明,见证了丰江村殡葬习俗的变化。“前些年,办丧事有很多老讲究,不仅麻烦,花钱也多。现在,铺张浪费少了,勤俭节约多了,省掉了很多旧习俗,村民们的负担轻了,大家都觉得很好。”
绿色新理念植入村民心中
乡村推广公益性骨灰堂这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为殡葬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使传统祭祀风俗朝着文明低碳祭扫转变,有效助力广东省殡葬改革。
在潮州市,目前已建成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600余个,基本实现全覆盖,真正把节俭、低碳、文明、绿色的新理念植入村民心中,转化为具体行动。
念亲堂是潮州市枫溪区枫二村的公益性骨灰堂,内部设有殡仪堂和骨灰堂。殡仪堂供村民们开展殡仪和民俗活动,骨灰堂则专门用于存放骨灰。念亲堂在服务本村村民的同时,也服务周边村镇居民。全村人数约3800人,现存骨灰1000余份。本村村民遗体进行火葬,村委会给予每具遗体2000元补贴。
枫二村村委会副主任刘尚民说:“念亲堂每年都有祭拜活动,为此专门设立了祭拜大厅,规定香烛、祭品都不能带进去,统一放在大厅祭拜台上,并有专人看管。在离念亲堂不到500米的地方,还专门建成了微型消防站。”
刘尚民管理念亲堂已有12年,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全村的一份坚守。“潮汕地区传统习俗较为丰富,在丧葬方面,有些陈规陋习需要摒弃,但是有些好的,比如家族团结的观念就一定要传承下来,这里之所以命名为"念亲堂",就是告诉后辈们要怀念故去的先人,更要珍惜现在身边的亲人,增强家族凝聚力、认同感和亲切感。”
依山而建的恒思堂,不仅节约了土地,还为居民节约了丧葬开销。潮州市湘桥区凤新街道大新乡村支部委员蔡奕恭一边指着大山的方向,一边说:“有很多以前埋在这片山上的骨灰,现在基本都迁到了恒思堂,村民们的殡葬观念得到良好转变,也还给大家一片共同的绿水青山。”
在潮州市,本市户籍骨灰参加海葬,每份骨灰可获1000元补贴。经过不断努力,参加海葬的骨灰从2011年的8份,逐年增长到2018年的94份。8年来,全市共有325份骨灰撒海。2018年,潮州建设了海葬纪念设施,纪念碑上刻有逝者名字,并在一旁设有祭拜台。潮州市还大力推广树葬花葬,将骨灰装入降解袋,埋入树根或花坛,让逝者与树长青,与花长红。
念亲堂和恒思堂等农村公益性骨灰堂的建成,正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注脚。在广州市从化、增城等农村区域占比大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利用荒山瘠地建立农村公益性骨灰安放地,安放地占地面积小,绿化覆盖率高,又能满足村民就近入土为安的愿望。(南日)
新闻推荐
中山大学、广东药科大学 及其附属医院专家来访 洽谈合作发展医疗医药产业
江门日报讯(记者/李雨溪通讯员/马尚君)近日,中山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专家一行8人来到江海区开展调研,洽谈合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