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专访之韦宏: 坚守工程一线 与城市共成长
人物简介韦宏,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长期从事建筑结构的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2013年被评为当代中国杰出工程师。2018年,被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认定为首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韦宏曾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其他省部级以上优秀设计奖30余项。作为结构专业负责人,主持了100多个项目的设计,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2008年北京奥运摔跤馆和羽毛球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保利世界贸易中心、珠海仁恒滨海中心等大型项目的设计及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广州珠江新城财富中心、广州利通广场、广西九洲国际、东莞华源大厦等超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
韦宏代表作之一: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
广东建设报记者黎莉芩
广州从来都是一座不缺少体育精神的城市,而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则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为承办第九届全国运动会而兴建的现代化体育场馆,在设计上,首次打破了国内体育场传统圆型的设计观念,采用了分开的“飘带”式屋顶造型,像一条中国巨龙翱翔半空,其新颖浪漫的建筑风格也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五环晨曦”。
在这座标志性的建筑背后,凝结了建筑师们多少心血?见证它诞生的首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韦宏也许最有发言权。
从事结构设计一定要深入工程一线
1978年,韦宏以所在公社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自此与土木工程结下不解之缘。韦宏回忆说,那时适逢改革开放的大潮,广东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座座高楼大厦平地而起,身为结构工程人员,他不禁被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深深感染,也怀揣着对结构设计的浓厚兴趣,立志闯出一片天地。
从华南理工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便带着满腔热情投身到了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1992年,作为主要设计人,他完成了金泽大厦的结构设计。“看着自己付出的心血结出果子的时候,我的结构设计之梦更加坚定了,但同时,我也意识到从事结构设计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最终还是要深入工程第一线,才能真正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韦宏说,也正是在设计金泽大厦时经历的与业主单位、设计院、施工单位等部门长期反复沟通的艰难过程,使他坚定了坚守工程一线,与城市共成长的决心。
从事结构设计至今30余年,先后主持或参加的项目超过100项,韦宏坦言,每当看着凝结着自己汗水和心血建造起来的珠江新城西塔、广州财富中心、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等多个广州地标建筑,回想自己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经历,心中的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一次次的一线工作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他说,只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相互促进,勘察设计行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他也深深感到,一个建筑实用漂亮的前提必须是它能够站得起来,而且站得稳,站得持久。作为结构工程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重视每个设计细节,确保设计质量。“因为‘安全无小事\’,建筑背后所承载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成长记忆,更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沉重责任与担当。”
一个技术创新需要经历无数次试验
与建筑设计师不同,结构工程师的最大职责是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节省材料,降低造价,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节能环保。“每个项目设计都有它的特点,因此一个设计方案、一个技术创新常常需要经历无数次试验。”谈到创作,在韦宏的记忆里,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首次应用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作为抗拔桩的设计是他无数技术创新中印象尤为深刻的一个。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是为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及其他重大体育比赛而修建的重点工程项目,内部要容纳8万人同时观赛,安全问题不容小觑。作为项目结构主设计人,韦宏和他的团队遇到的难题是施工场地属河流侵蚀堆积地貌,在除21组独立支撑整个屋盖结构的塔柱外,无地上结构地下室的部分柱压力小于地下水浮力,除了抗压桩外还必须考虑抗浮措施,而采取抗浮措施既要增加工期成本,还要耗费大量人力,将导致工程进展缓慢。
就在工程遭遇“瓶颈”之时,韦宏创新性地提出了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作抗压桩兼作抗拔桩,当水位低、水浮力小时,作抗压桩;当水位高、水浮力大时,作抗拔桩。“虽然当时还没有这一技术的相关标准,但我们在现场做了5根桩试验,均成功了,最终决定采用这一方法。”韦宏表示,这一创新技术减少了其他抗浮设施,大大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也创造了结构工程的一个奇迹。“作为结构工程师,在注重安全的同时,也不能一开始就说不行,只要符合基本的力学原理,许多看似很难的建筑都能建起来。”
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发展“双动力”
华南理工大学先后出了7位国家级和省级勘察设计大师,可谓实力雄厚,作为华工建筑设计院副院长的韦宏深谙人才传承之道。
“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华工建筑设计院发展的‘双动力\’,为此,我们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依托,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建立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机制,通过科研和教学为设计实践提供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持。”韦宏告诉记者,华工建筑设计院拥有老中青搭配完整的设计梯队,在设计实践中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年轻设计师快速成长。同时,鼓励年轻设计师有自己的想法,发挥他们敢想敢干的优点,支持他们开展试验性的工作,如BIM设计、3D打印设计等新兴领域的研究上,均是由年轻设计师挑大梁。“华工建筑设计院一直有创新的氛围,要把建筑设计当作品而不是产品。由此,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建筑英才,众多青年建筑师、青年工程师们也逐渐在设计领域崭露头角并独当一面,部分青年设计师的作品甚至蜚声海外。可以说,我们实现了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战略目标。”韦宏骄傲地说。
而作为首届省级勘察设计大师,他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深感身上责任的重大。他认为,广东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拥有开放的市场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近年来践行的新发展理念,也使勘察设计行业展现出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驱动的发展态势,工程全过程设计咨询、设计施工总承包、建筑产业化不断发展;节能环保、绿色建筑、BIM技术深度应用等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但同时,建筑企业虽多却能力不是很强的现状与建筑大省的名号不甚匹配,这其中,作为勘察设计行业中坚力量的人才的价值尚不能得到足够的认可,人才保护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设计人员自我实现的价值感较低是重要原因之一。
韦宏认为,作为勘察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适应开放创新的发展潮流,投身于国家建设的浪潮中。他建议,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勘察设计人员的能力,除了大师评选,还应开展省优秀青年建筑师、杰出青年工程师等评选,让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勘察设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其次,应适当提高勘察设计费,做到优质优价,使勘察设计人员的付出与收入相匹配;同时,勘察设计行业要转型升级,结合本身的特点,开展多种经营,例如开展工程全过程咨询、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此外,还应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及作品的原创能力,鼓励竞争。
“勘察设计大师这一荣誉,是行业给予的高度肯定,要做一名合格的勘察设计大师,就不仅要继续深入工程一线,创成果出佳绩,还要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念,为推动行业技术创新贡献力量,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倾力贡献所学,帮助培养青年设计师尽快成长为行业骨干力量。”韦宏表示。
新闻推荐
广东出台“围填海造地规划管控”新政 坚决杜绝没有实际需求 就进行围填海的行为
羊城晚报讯记者赵燕华、通讯员黄华坤报道:16日,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印发《关于加强围填海成陆土地利用和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