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四十多年的变迁

东莞日报 2021-06-17 10:58

1978年的春天,我出生在东莞大朗的一个小村庄,也正是那年的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地,也吹绿了江南的两岸。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43年了,回首这43年来生活的变化,不禁惊叹改革开放成就的伟大。

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人住在一间七八十平方米的瓦房子里,没有电视,没有电风扇,甚至连仅有的几盏电灯也经常会停电,在停电的夏日晚上,我们就在地上铺张凉席,妈妈就在黑暗中摇着蒲扇哄我们入睡。因为那时候还很小,冬天,我们三兄妹跟妈妈四个人挤在一张床上睡,床不大,我要倒过头去睡床尾,还会抱住妈妈的双脚帮妈妈暖脚。我还记得有一次熟睡后被哥哥和弟弟挤掉下床的瞬间如同掉入万丈深渊的体验。

那时候生活物质匮乏,吃不好,穿不好。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吃豆酱拌饭,吃煎豆腐和罐头午餐肉,哪能像今天这样每天想吃啥就有啥。平时更没有什么零食了,放学回来饿了,就在糖缸里抓一把白糖往嘴里塞,有时候出去玩就偷偷往衣兜里揣半块片糖,饿了就拿出来嚼,牙齿就这样被蛀掉的。那时候也没鞋子穿,经常赤着脚走路,如今穿八码鞋的大脚板也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那时候没有新衣服穿,衣服都是大的穿过了留着给小的穿,我就经常穿我哥哥穿过的衣服。如今还留着一张我穿着哥哥的衣服赤脚跟几个表兄妹拍的照片。那天,在小学当老师的舅舅想趁帮学生拍毕业照的时候给我们几个表兄妹拍张相片做留念,看到我穿得破破烂烂的,舅舅就让我们回家换件好点的衣服,但家里刚好没人,又没有钥匙,衣服没换成。最糟糕的是我穿的那条裤子的皮筋松了,手不提着就会往下掉,于是舅舅就在地上拔了根草帮我绑住了。后来就有了那张珍贵的照片,如果你仔细看,还能看到裤头处绑起来的那个结。

如今跟儿子讲起小时候的这些事,他听起来觉得我就像在跟他讲笑话一样有趣,但那时候的生活真就那样。

后来,在1988年的夏天,也就是我10岁那年,我们第一次搬家。从七八十平方米的瓦房子搬到一栋150多平方米的两层半的楼房里。灰白色石米砌的外墙,还镶嵌了彩色的图案,看起来挺洋气漂亮的。里面有独立的客厅、饭厅、厨房和洗手间,我们几兄妹也终于不用挤一张床,各自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妈妈手中的蒲扇也换成了“嗡嗡嗡”的电风扇。

那时候我常常搬一张小凳子,坐在三楼凉亭的阳台上看书、做作业,看日出、日落,眺望远处的群山和脚下的田野,在我看来住进新楼房的那段日子是多么的开心写意。

但是,后来我们发现,每到夏天,楼房十分的闷热,尤其是靠东边的房间,因为没有任何遮挡,被太阳烤了一天,一到晚上就像焗炉,闷热难受,难以入睡。哥哥刚好就睡在二楼靠东边的房间,有时候他干脆就打开门窗睡大厅。还记得有一回暑假,从香港回来探亲的堂哥几个一起在哥哥的房间里睡,结果他们热得睡不着,半夜里提水去浇墙降温,不知道如今已四五十岁的他们是否还记得当年这事。

也正是在那几年,陆续有一些香港商人来村子投资建厂,渐渐地,来村子打工的外地人越来越多,厂房也越建越多。勤劳的妈妈开小店做起了生意,爸爸也到银行贷款建了一些房子用来出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家的生活渐渐地好了起来。

再后来,我们几兄妹都长大了,大学毕业工作后各自成了家。我们又陆续搬了两次家,如今都搬进了小区花园的高楼里。现在各自的家都宽敞明亮,装修得舒适典雅,家中电视、冰箱、洗衣机、烤炉、空调等家电设备也一应俱全,有了空调,夏天不再热得睡不着了。

以前在地里干活的老一辈,现在白天在花园的树荫下散步、纳凉、打牌、带孙子,晚上成群结队地跳起了广场舞。辛苦了一辈子的老爷子说发梦都没想过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说要好好保养身体,要再多活几十年。

站在高楼的阳台俯瞰这个生活了40年的家乡,那片曾经熟悉的田野上如今长满了高楼大厦,车辆在高楼间的公路上川流不息。改革开放的春风就像一个魔术师,在短短几十年间,把那个曾经落后的小乡村变成了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谁能说这不是奇迹呢!

但我们同时也发现以前清澈的小河不见了,天也不再像以前那么蓝了,绿树越来越少,路越来越堵,这个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了。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在繁华的背后也隐藏着亟待我们这代人去解决的问题。

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和平与安宁,用汗水换来了繁荣与富强,我们这代人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希望政府部门在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希望我们年轻的一代能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家乡建成一个富庶宜居的城市,让这片土地继续保有旺盛的生机,让生活在她怀抱中的子孙世世代代都过上富足、安稳的美好日子。

祝福我的家乡,祝福我们的未来!

新闻推荐

东莞一诊所擅自接诊发热患者被查处

羊城晚报讯记者文聪报道:6月15日,记者从东莞市卫生健康局获悉,常平镇卫健局与镇综合行政执法办近日联合查处了一家违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