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四个拓展” 进一步弘扬东莞龙舟文化

东莞日报 2021-06-11 10:48

■东莞龙舟极具群众基础,从赛事活动拓展为文化传播极具必要■1999年,东莞沙田女子龙舟队代表中国参加在英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龙舟锦标赛,一举夺得女子250米、800米、1000米三项冠军■2015年,在加拿大韦兰国际静水中心举办的第12届世界龙舟锦标赛中,东莞麻涌光大龙舟队代表中国,勇夺精英公开组标准龙200米比赛冠军

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由此可见,东莞龙舟盛景由来已久,而且在珠三角地区颇有名气。至今,全市10多个镇街年年举办龙舟文化节,其中沙田镇、中堂镇先后于2000年、2006年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龙舟之乡”称号,麻涌、沙田等镇的龙舟队多次在国际性业余或职业比赛中夺得冠军。推动东莞龙舟文化发扬光大,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群众生活、塑造良好社会风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建议,推进“四个拓展”,进一步弘扬东莞龙舟文化。

推广龙舟运动,要从小众体育活动拓展为全民健身项目。虽然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龙舟运动已经成为东莞民间盛大的群众活动之一,但大多数市民依旧只是围观者,直接参与的只有水乡各镇街的小部分村民。由于生活生产方式转变,参与划龙舟的农民越来越少了。虽然东莞市龙舟运动正从传统民俗活动向现代体育运动转型,但仍然属于小众体育运动,只有少数专业运动员为了国际国内龙舟比赛而参与。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赛龙舟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运动,不仅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同时能培养团结协作、力争上游的精神,值得在广大市民中推广普及。东莞长夏无冬、气候宜人,同时水网密布、河道纵横,近年水质明显改善,为常态开展龙舟运动提供了很好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可以尝试进行常态化、大众化推广普及,使之像篮球运动一样成为东莞又一张城市名片。

弘扬龙舟精神,要从赛事活动拓展为文化传播。1999年,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托,沙田镇把一帮妈妈级别的农民组成女子龙舟队,参加英国诺丁汉第三届世界龙舟锦标赛,力压其他国家的专业女子划艇队,夺得女子三个项目的所有金牌,令人刮目相看。在凯旋仪式上,时任东莞市委书记李近维将龙舟精神概括为“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力争上游,奋勇争先”。

这一龙舟精神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推动新时代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大力传播弘扬龙舟精神,除了举行龙舟赛事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发设计龙舟模型、龙舟游戏等文创品,创作相关题材文艺作品等方式,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广州天河区车陂村,已连续举办两届“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从当年5月起持续到12月,除了传统龙舟赛事,还将传统文化与文创相结合,推行“文旅+”模式,开展龙舟拔河趣味赛、宗祠游赏、龙舟文化展览、龙船饭体验、文艺剧培训、文创市集、亲子研学、摄影采风、文化课堂等一系列体验活动,创新传播龙舟文化。东莞可以借鉴其经验,结合龙舟赛、龙舟季,优化我们的龙舟文化艺术节,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创新龙舟文化艺术,要从摄影艺术拓展至各类文艺活动。目前,反映龙舟文化的艺术创作,主要采取摄影方式,可以说形式过于简单,大有必要创新和拓展艺术表达形式。

一般龙舟摄影照片,习惯于表现多只龙舟奋勇争先的画面,或者奋力划船、夺冠欢呼等特写镜头,往往新意不够。笔者观察,在东莞的龙舟赛事中,每只龙舟都有一名指挥员(俗称龙头),站在龙头位置,负责查看水道和比赛形势,以口中哨子和双手令旗(或令棍)指挥队员,其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语言堪称龙舟赛的一大亮点,可惜目前少有作品聚焦。如果聚焦一名或多名指挥员,结合赛程不同阶段状况,拍摄系列组照,留下其生动丰富的表情动作变化,或许可以成就更有新意的摄影作品。另外,也可以模拟指挥员人物形象或竞争场面,以舞蹈、小品或雕塑等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相信从这一更生动鲜活的新视角出发,龙舟赛事的艺术将呈现更多新的精彩。

普及龙舟技艺,要从家族传承拓展至社会教育。围绕龙舟赛,衍生出不少龙舟技艺和周边产品。不过,相关技艺和产品往往是家族式传承、作坊式生产。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巨大,龙舟相关技艺及其产品需求有限,逐渐式微,乃至濒临失传。比如龙舟说唱,又称“唱龙舟”,是流行于珠三角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一到端午节,俗称“龙舟佬”的卖唱艺人,胸前挂着小鼓和小锣,挨家挨户表演。随着老一辈艺人的去世,东莞能表演龙舟说唱的人越来越少。中堂龙舟制作技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经常被用作龙舟赛事的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也被纳入省级非遗。石龙新昌鼓出自百年老店,用水牛皮手工制作,特别能代表东莞工匠精神,不是机器制造可以比拟的。如今,这些传统制作技艺和艺术形式,大多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弘扬龙舟文化,有必要进一步拓展龙舟相关技艺的传承形式,转变许多技艺仅靠家族传承的局面,尝试将相关技艺(比如龙舟鼓乐培训)广泛融入当地中小学课堂、课外活动及其他社会教育之中。这不仅能够拓展传承平台,还能开拓市场需求,让龙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发扬空间。

新闻推荐

1991年 被保送了,骄傲中有小遗憾

张俊蓉,1972年生于湖北,199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现在东莞教育行业工作▲张俊蓉的大学毕业证书上世纪70年代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