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 赶上那场特殊的高考

东莞日报 2021-06-11 10:48

陈汉光,1956年生于东莞常平,1977年参加高考,被华南师范大学(原华南师范学院)数学系录取。▲陈汉光的大学毕业证书

编者按

高考是人生第一场大考,不同年代的人有着不同的高考记忆。

2021年高考季,本报策划推出“我的高考记忆”专题报道,采访不同时代的考生,请他们讲述各自的高考故事。

1977年的考生陈汉光,迎来了恢复高考的喜悦,也面对着连老师都不知道怎么教学生备考的窘境;2020年的考生萧喻心,遇到了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内心的忐忑最终化解,而且格外深切地体会到了家国共命运。

这些故事里记录着个体的青春、汗水和理想,同时也记录下国家发展、时代变迁。

当瞬间成为历史,便有滋味万千。

1977年

赶上那场特殊的高考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虽然已时隔44年,但陈汉光对当年高考的印象记忆犹新。

那一年的高考太特殊了。接到高考报名通知,从1966年高中毕业的人开始,一直到1978年高中毕业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1977年的高考。这样一来,报考的考生年龄跨度就非常大。陈汉光记得,当时一起报名的人当中,最小的是16岁,最大的是32岁。“我考入的华南师范学院数学系,当年招6个班,有两个班被我们称为"老头子"班,就是年龄大一些的"老三届"考生集中在这两个班学习。这种现象在后来的高考中是很难见到的。”

因为一直期盼着参加高考,如愿报名后陈汉光万分激动,兴奋得睡不着。填报志愿后,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复习,当时大部分参考的人,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备考。有的白天上工,晚上复习;有的请一个星期假参加集体复习;还有人拖儿带女,一边要照看妻儿,一边复习。时间紧,考大学的愿望很迫切,大家都非常紧张。陈汉光在生产队下班后,摸黑看书复习就是常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如愿跨入了大学校门。

那时,全国没有统一的大纲教材,所以那一年没实行全国统考,而是各省分别命题。10年没有组织考试了,很多老师都不知道如何教学生备考。当时高考只需要考4门,除了语文、数学、政治,文科需要另考一门历史、地理两科合卷,理科需另考物理、化学两科合卷。最后一天考英语,只有部分报外语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参加,丢了那么多年,其他科目还可以复习补一下,外语却很难了,陈汉光庆幸不用考外语。

虽然事隔40多年,但是很多人对考试记忆犹新。那时的考试都是开卷考试,可以带着课本走进考场,其他资料不能带。不同的人记住不同的题目,但有一道题成为考生们集体的记忆,那就是作文题《大治之年气象新》。这个题目有太多的可以写,因此大家记在心中。

现在学子高考,有许多家长会送汤、陪考,那时的父母压根没有这些想法,孩子在考场上拼杀时,父母正在田里干活。现在高考成绩和录取情况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而1977年高考后,考生们一直到录取通知书由村干部送到自己手中,才知道成绩,知道被录取了。

当年,常平漱旧村的村干部从常平镇教育组那里拿到陈汉光被华南师范学院录取的通知书,骑着自行车一路狂奔到他家,沿路上,村干部一只手抓住自行车把,一只手举着录取通知书高呼:“中状元啦!中状元啦!”这一喊也相当于给村里人报喜,大家就都知道了。那个年代的人都记得,放榜结果用大红纸写着贴在莞城西城楼城墙上,但是贴大红榜时,已经是考生到大学一个月后的事了。

去大学报到前,陈汉光所在的生产大队要欢送他去上大学,被婉言谢绝了。陈汉光把自己在生产队里分得的口粮换成粮票,由父亲送自己到常平火车站,坐火车到广州。清楚记得当时从常平到广州的火车票是1元多。左手提着个铁桶,桶里装着毛巾牙刷等生活用品,右手提着一大袋衣服,当陈汉光如此装束出现在广州火车站时,师姐师兄们已经在火车站欢迎他了。

就这样,陈汉光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活。回想起这段时光,终生难忘。

新闻推荐

高埗体协换届游泳名将陈苏伟当选会长

近日,东莞市高埗体育协会换届大会在昌兴存茶举行,选举产生高埗体育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会长、副会长,并聘任了秘书长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