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力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转化暨数据采集活动”启动
羊城晚报讯记者余晓玲报道:5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优秀传统文化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下称实验室)“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转化暨数据采集活动”启动仪式在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举行。实验室的大数据文化交流中心、大数据采集中心同步揭牌。河南中三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华创中心分别与实验室外联事务合作处进行签约,共同推进大数据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当日,实验室还向到会的各界人士展示了部分实验成果。
据悉,2020年9月5日,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优秀传统文化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在中科院云计算中心正式成立。经过了九个多月的努力,实验室取得了阶段性的实验成果,为大家展示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传统文化。
“我们希望通过利用大数据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党委副书记、实验室主任左朝胜表示,欢迎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其中,共同推动研究取得更大成果。
据实验室主任蒋安祥介绍,实验室以当今诸多社会问题为重点研究课题,瞄准实际应用的科研方针,大力开展客观性、前瞻性、决策性、多领域融合的文化应用研究;系统地研究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将大量经典作品以现代科技的手段上传到云端等,通过立项深度研究传统文化在各领域的指导与应用。
实验室现阶段进行了33个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五个研究方向,分别是:传统文化的大数据文本,典籍、家传书籍等文本的数据智能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挖掘,建立相关大数据资料库;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居生活中的应用,科学地提高生活品质、促进和谐家庭;研究声音、光线、色彩、气味、空气、温度、材质、工艺、选址、方向、方位、造型对人居环境中人的情绪、健康等各方面的影响;研究年龄、人员结构、职业、情感、健康状况等对生活及人居环境需求的影响。
启动仪式上,据实验室外联事务合作处主任刘俊峰介绍,经过广泛调研以及深度探讨,实验室决定启动2021年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优秀传统文化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大众教育、大众服务项目,计划将在全国成立约400个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优秀传统文化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文化交流中心(下称交流中心),落地开展“实验室”姓名文化、空间美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的大众教育、大众服务,设立若干个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优秀传统文化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大数据采集中心(下称采集中心)。
其中,交流中心将协助、管理、协调采集中心,确保实验室各项研究成果有序输出给大众;同时整理、梳理各类采集中心采集工作成果,有序地提交给实验室。实验研究成果将应用于现代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实践与发展,以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每个交流中心下设5-10个采集中心,面向民生、环境、经济等重大社会课题开展深度研究工作,通过采集中心的日常活动,学习并交流实验室研究成果,并有效采集应用于实验室课题组研究的数据,助力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同时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迅速科普到群众中去,应用并服务于现代生活。
新闻推荐
罗曼公司的注塑车间。资料图片编者按过去五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由23.5万亿元增加到31.3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