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助力,产业体系赋能 天集·磁海开启源头创新新蓝海

南方日报 2021-05-18 07:02

天集·磁海莞深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效果图。天集·磁海供图

“双科学城”建设有了“日程表”!近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先后发布到2035年的发展总规,加速向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迈进。

位于东莞唯一身处两大科学城中间的镇街黄江的天集·磁海产业园近日也迎来好消息。5月19日,天集·磁海莞深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将正式开放,迎接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产学研团队及其规模达10亿元的产业基金落地园区,以“四大协同创新”助力实现黄江产业链升级,协同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打造莞深融合示范的排头兵。

目前,在东莞,产业园区领域出现了“IP化”现象,“工业上楼+产业集群”“跨区域产城互动”等差异化打法不断出新。天集·磁海发挥独有的双科学城区位优势,独具一格打造“双科学城+源头创新”模式,也备受外界期待。5月19日,天集·磁海首次对外亮相,还将携手黄江镇政府,共同挂牌联合招商办公室。其背后源头创新的新赛道、双科学城的新磁极以及为企业打造新蓝海的模式,也将一一揭晓。

撰文:宋文博

“双科学城”上新“日程表”

在莞深融合趋势下,随着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一大批大科学装置、研究型大学,一流企业和人才提上“日程安排”,双科学城源头创新的“新磁极”,正在爆发出越来越强大的科创引力。

立足于天集产城以多年实践检验的雄厚产业研究基础,天集·磁海抢抓机遇,精准地前瞻布局,为企业打造由“1到N”跟随式创新到“0到1”源头式创新的“新赛道”。

“什么是评判优秀的标准?”天集产城执行总裁肖临骏认为,标准就在于在光环背后有没有战略思考和方法论。天集产城有自己的产业赋能体系:“3×24”全时全域运营理念,“一汇、两院、三中心、四平台”运营体系等。

“两院”(24度产业研究院、24度产品研究院)是天集产城的核心竞争力。“产业有一个物理空间远远不够,一个产业的兴起,需要土壤,需要很多产业元素和各类人才发生"化学反应"。我们从产业、产品研究中深入分析总结,在园区实践中付出行动,研究总结再服务于实践。”肖临骏表示,天集产城联合一批智库和研究单位,与24度研究院来合作研究,对区域、产业、产品等都有深刻的理解和前瞻判断。

当前,天集产城已经与大湾区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联盟、深圳智慧城市研究会、综合开发研究院等2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学府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拓产业研究新方向。同时,研究院积极拓展外部链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研究及服务,与30多家行业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双科学城源头创新的巨量引擎和东莞完整产业链制造能力结合起来,将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肖临骏表示,经研究,“两院”认为中小企业布局源头创新“新赛道”的机遇正在形成,企业发展将历经从小到大、从生产到研发、从加工到创新的成长过程。

因此,在产品研究上,“两院”将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来定制产品。基于精准的研判,天集·磁海园区将打造全系产业空间:尖端企业大厦,将承载空中花园办公;科研中试空间,研发、中试、轻生产一步到位,让科技成果产业化更为顺畅;空中智造工厂是高颜值空中厂房,让企业有生产力,更有形象力;企业领航总部,同步全球化时代办公趋势,一企一栋冠名定制。

四大协同创新精准服务政企所需

如果置身在即将开放的天集·磁海莞深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你将对产业赋能体系的“深赋能真服务”有更加鲜活的体验。

天集·磁海莞深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总面积3780平方米,分为4层,将以莞深协同创新、双科学城辐射创新、政企园融合创新、技术源头创新,打造产城人文融合标杆,助力企业发展新未来。

该中心一楼作为政企接待平台,将汇湾区菁英,聚全球资源。在功能上,设置城市会客厅、产业未来馆、国际空间站路演大厅。其中,城市会客厅将作为政府形象窗口,介绍国家级双科学城辐射效能,黄江地缘产业承接优势及东莞市、黄江镇招商引企政策。

天集·磁海产业园总经理李书江介绍,作为省、市重大项目,天集·磁海项目在落地建设中感受到了东莞营商环境和黄江高效的政企服务。打造城市会客厅,也是天集产城与黄江镇共同合力之作。不仅如此,黄江镇也提出,将狠抓招商选资,联合天集·磁海等项目成立联合招商办公室,利用市镇联合招商机制,形成承接优质项目落地的“绿色通道”。

黄江镇、天集产城联合招商办公室揭牌仪式将在19日举行,双方将探索政企联动、强强联合,实现区域产业链升级,为地区经济强链补链,形成国家级科学中心的融合先行区。

值得关注的是,园区企业可在二楼享受到一站式企业服务,企业足不出园,就可满足多种需求;同时,三楼外部研发创享空间,进行研产对接交流。四楼将作为集汇招商,包含集汇资源赋能中心、城市共享服务站、科学家/企业家思享会等。

这同样是源于天集产业赋能服务。肖临骏介绍,“一汇”,是天集集汇企业家俱乐部。俱乐部将定期聚合园区企业家、专家、学者、协会等“天集朋友圈”来互动交流,让上下游、跨界的企业家等找商机、享思想,来共同碰撞产业火花,在园区共同成长。“园区定位之初,就规划了"三中心":国际创新交流中心,智能制造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中心。旨在扩大企业的国际交流,组织企业了解行业的创新动态。”他说。

此外,天集·磁海将为企业配置集汇APP,用大数据为园区企业画像,了解园区企业的运行状态,并可以根据企业画像来提供配套金融、供应链等服务。这项举措,正是源于天集产业体系赋能服务中的“四平台”(智慧园区平台、客户资源平台、产业服务平台、科技金融平台)。

产学研技术、产业、基金落地磁海

空间与服务齐备,如何解决技术人才引进痛点以及“招用育留”问题?天集·磁海园区将签约院士、技术专家、产学研平台和各类服务机构,助力科研创新,打造莞深港人才链。

天集·磁海莞深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当日,将迎来中国地图学家和地理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地理信息工程专家郭仁忠,两位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联盟也将落地磁海园区。该联盟由河南大学时空大数据团队发起,中科院知识产权团队管理运营,联合多家时空大数据细分领域领军企业为理事单位。天集·磁海项目作为园区载体,为助力时空大数据产业孵化及知识产权产业化,共同打造国内领先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示范园区。

随着企业自主研发发展,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愈发关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申请专利十分活跃的市场主体。天集·磁海园区将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专业服务队伍、知识产权保护基金、IP实验室+专利池三大支持,让企业创新无后顾之忧。

为更好地为园区打造企业“科技金融资源池”,天集·磁海园区将依托由上述联盟发起成立、联盟成员企业投资、深圳力合金融管理的时空大数据产业基金。据介绍,该基金首期基金规模为10亿,以服务中小微科技企业的融资和投资为主线。

此外,现场还将签约一批意向进驻园区莞深科技企业,加速黄江产业引进落地;推出“壹”系列产业资源服务包,与银行、人才、法律、商协会、5G服务运营商等达成战略伙伴,强强联手深度服务解决企业核心需求等。

引领企业源头创新“五步走”

面对源头创新“新赛道”,中小企业如何“换道超车”?天集·磁海产业园的“重头戏”技术源创5.0体系将上演。

对于科学成果转化,学界专家表示,多数情况下,企业并不具备单独的研发能力。企业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就要在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之间建立通道,搭建产学研平台,畅通市场与科技成果互动的双向沟通。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约为10%,相对于西方的40%来讲较低。

难能可贵的是,天集·磁海技术原创5.0体系以五个步骤,从企业有一个创新的想法或是一个技术原点开始,就介入提供服务。此举首先建立了市场与科研的双向沟通,同时,将降低创新试错成本。

譬如,一家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在加工中对一项配件的升级换代产生了创新想法。在天集·磁海园区,这家企业可以心怀创想,在创客大讲堂学习创新的“心法”,在创业导师联盟与导师探讨项目,在天使创投推荐自己的项目,在共享办公空间成立自己的团队。

有了创业方向和初始团队,如何将产品研发出来?此时,环绕园区的双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研究平台、重点实验室、研究型高校的一流的科研资源即可齐齐来助力。

进入技术成果实验性生产阶段,企业需要实验性的小批量生产,以此进行验证调整。为此,天集·磁海打造了N+1灵动科研中试空间,企业研发、中试和轻生产,检验检测及工业设计等可一步到位。

历经以上四步,到了最后的批量生产和市场推广阶段,企业可依托园区以高标准+高配置构建的高效人性化智能工厂,并一站式对接黄江及东莞周边的成熟供应链、行业圈层、投融资、品牌推广、会展等众多资源,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市场推广。“从技术支持到研发落地,再到批量生产变现”,李书江表示,天集·磁海技术原创5.0体系将全链条助力企业抢跑技术迭代最高时速。

5月19日,坐落于莞深双科学城中轴线“新C位”的黄江天集·磁海产业园,源头创新“新赛道”即将开启,盛满时代红利的科创“新蓝海”呼之欲出。

新闻推荐

第十一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举行 “芯片企业可以在东莞找到丰富的应用场景”

■第十一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现场本报记者张华桥摄从一个论坛看东莞芯片行业发展优势。5月14日,第十一届松山湖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