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获国字号荣誉 东莞引进国际资源强化创新链条
广东清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
近日,科技部通报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下称“国合基地”)2020年度评估结果,位于东莞松山湖的广东清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评估结果为优秀,总评估结果排名第五,在技术转移中心基地类型中排名第一。
自2013年成立以来,广东清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依托单位——东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下称“清华东莞创新中心”)成绩不俗,目前已引进20多个海外项目,拓展150多家境外合作机构,收集600多个优质技术项目,举办100多场项目路演、对接会、创赛、国际论坛、培训等国际交流活动,成功在海外科创资源和东莞产业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道路上,东莞构建了一条从“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充分撬动国内创新资源为莞所用。在此基础上,国际科创资源的引进无疑强化了这一链条,让东莞的创新生态更具活力,更显魅力。
见习记者唐卓南方日报记者吴擒虎
缘起
来自清华园,花开松山湖
2013年,从象牙塔中走来的清华东莞创新中心落于松山湖,此前,清华大学在华南地区仅仅设置一个研究院,选址在深圳。“当时东莞提出需要清华大学的科研力量和国际技术转移网络,我们便来到松山湖筹办了这个机构。”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副主任邬新国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获评科技部2020年度优秀国合基地的广东清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便是由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建设运营的。8年来,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在美国、俄罗斯、巴西、以色列、韩国等地运营或合作建设了多个海外资源平台,并负责运营管理了“东莞市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东莞(硅谷)海外创新中心”“东莞市中俄国际高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开展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国际技术转移工作。
其中,仅东莞市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便聚集了40多家境外源头创新资源机构,引进了9个跨境技术转移合作平台,收集入库了数百个优质国际科技项目,促成了澳大利亚电动正压呼吸保护器、可吸收生物活性人工骨、柔性化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等多个国家战略性产业项目在莞的落地和对接。
邬新国介绍,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是因为清华东莞创新中心有三个优势条件。首先,它依托的是清华大学的优质资源,清华大学拥有相当多优质校友,他们广布海外,在科研上颇有建树,对机构来说,无疑是一笔丰厚的“启动资金”;其次,清华东莞创新中心从清华园走向深圳湾,又从深圳湾迁至松山湖,多年来磨练出一支拥有丰富技术转移经验的团队;最后,机构形成了一条从“科研—投资—国际合作—孵化器—培训—科技金融”的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能切实帮助国际人才在创新创业的同时实现创富梦想。
“清华东莞创新中心不同于市面上咨询公司和投资公司的地方在于,我们始终把国际技术转移和当地的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背后蕴含着清华大学作为高等院校的社会责任。”邬新国说。
突破
聚集国际人才,圆梦松山湖畔
随着清华东莞创新中心持续不断的引进国际技术和人才,目前已有25家初创公司落地东莞,它们大多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较为广阔,东莞英汉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英汉思”)便是其中的一家。
2017年,一支由海外留学生组建的学生团体引起了清华东莞创新中心的注意,“消费级动力外骨骼”项目创始团队来自美国,团队里的华人留学生朱翰琦在攻读博士期间就开始研究外骨骼机器人,等项目成熟并可以进行产业化的时候,团队已经拥有相对丰富的医疗机器人设计、制造与临床应用的经验和行业资源背景。
针对中轻度的行走障碍患者,公司研发了两款产品。一款是针对膝关节进行多功能训练的康复型动力外骨骼,产品使用智能终端操作,将关节活动度,等速肌力训练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并可以实时监测和记录用户的康复数据;另一款是针对中轻度行走障碍患者设计的助力型动力外骨骼,产品可以补偿用户缺失的行走功能,在不同的复杂环境下,有效地为用户提供行走助力。
“我们认为这个项目很有潜力,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让国内的康复市场体量增加,外骨骼机器人的产业前景很可观。”邬新国说。2017年,“消费级动力外骨骼”项目经清华东莞创新中心运营的东莞(硅谷)海外创新中心推荐,参加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奖,之后,项目又陆续获得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和清大创投投资,成立了东莞英汉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现在,英汉思已完成成熟的工程样机研发,并在多家三甲医院开展了实际场景及人群试用与测试,未来前景可期。
J博士在美学习工作多年,2017年,出于对清华东莞创新中心的信任以及看好东莞齐全完备的产业链,他回国进行纳米涂层材料的研发,应用领域之一为防眩光玻璃。
J博士告诉记者,传统防眩光技术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实现,第一是对玻璃进行贴膜处理,但这种方式技术含量偏低,使用寿命短;第二则是使用氢氟酸刻蚀技术处理玻璃,这种方式不仅污染较大,而且不利于一线工人的身体健康。
而J博士开发的新型技术,不仅没有传统刻蚀技术高污染的缺点,还能将良品率提高50%,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东莞找到了合作商,预计今年年底进行中试。
像英汉思和J博士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除此之外,清华东莞创新中心还推荐西班牙Mediktor人工智能分诊项目获得“2020科大讯飞AI开发者大赛国际赛”第一名,推荐投资孵化项目参加第五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美国电子束近距离放疗系统项目获得健康医疗全球总决赛成长组第一名,美国智能涂料项目获得人居环境全球总决赛种子组第一名,美国消费级动力外骨骼项目荣获健康医疗成长组十强奖,澳大利亚防新冠病毒-维尔医用电动呼吸保护器项目荣获健康医疗种子组十强奖,帮助越来越多的国际科创人才在东莞找到产业土壤和投资。
成效
加快成果转化,完善创新链条
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连片地区获批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成为承接国家科技战略的新平台。东莞以松山湖科学城为主阵地,全面谋划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了具有东莞特色的“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
国际科创资源的加速集聚让创新生态中的“成果转化”环节更有活力,更具魅力。广东清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获评2020年度优秀国合基地表明,在东莞这片创新热土上,不仅能将大湾区内的创意和知识转化成项目和产品,也能给全球各地的创意和知识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并且帮助它们落地和投产。
然而,目前东莞进行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邬新国说,技术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探索出一种多方受益的盈利模式,也需要政府和国际合作机构的长期关注和投入。
为了助力成果转化环节更加完备,东莞将持续实施国家科技合作提升计划,依托东莞市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东莞(硅谷)海外创新中心等力量,拓展重点国别国际合作渠道。并通过积极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全链条,重点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沿线布局重大孵化载体,围绕高端人才、海外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建设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等新型创新创业载体。
新闻推荐
救援装备亮相 救援项目演练东莞举办2021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宣传活动现场羊城晚报讯记者谢颖、通讯员莞安摄影报道: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防灾减灾日,当天,东莞市在旗峰公园正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