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双区”引领,产业链、园区联动协同发展 中集产城促进东莞跨区域产城互动
中集智谷完整构建了“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产业链。中集智谷供图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集集团董事长兼CEO麦伯良应邀接受央视《开局之年访国企》专访时表示,中集现在已经做了24个全球市场冠军产品,2020年全年盈利创了历史纪录,在许多领域找到了新的发力点。“十四五”期间的目标,是让中集全球冠军产品从24个变成40个。
秉承“蛇口精神”,以“产业兴城、产业兴邦”为使命的中集产城2003年成立于深圳,已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近日,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双区”引领要在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五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借势“双区”引领,作为央企、国企和中国产业运营商10强,中集产城将助力“双区”建设,从深圳到东莞,从科学城到中心城,以产城融合实践写下“双区”发展的中集故事。
撰文:宋文博
跨区域产业互动促进完整产业链形成
“30多年前在蛇口,中集集团第一次做集装箱,当时100%的东西都依赖进口,到现在100%供应链全部在国内自主解决。”中集产城东莞城市公司总经理马鹤鹏介绍,在疫情期间,中集集装箱业务高速增长。在位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的中集智谷园区,以中集集装箱等为龙头企业带动园区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在园区形成了智能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在中集智谷,中集集装箱、中集智能、中集新材料、中集多式联运等龙头企业率先导入,整合引进上下游客户资源和合作伙伴资源,以“龙头驱动—产业链导入—产业集聚”的模式,实现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构建服务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生态系统。
“作为中集集团八大板块之一,中集产城将中集集团全球多个区域产业资源导入产业园区,引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效应。”马鹤鹏说,由中集系企业引领形成完整的智能装备产业链,是这种跨区域产业集聚效应的直接体现。
此外,中集智谷还有以顺丰科技为代表的物流运输企业,以歌尔股份、电连技术、爱协生科技、维度科技、迈威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企业,以中色研达、初创新材料、松湖塑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企业,以及以中汇装备、威科达、普密斯、大成精密等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企业,正持续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截至目前,园区已招商签约241家企业,共拥有专利超过1300项,完整构建了“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产业链。
近两年,毗邻中集智谷园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巨头产业方向调整,发力软件产业。园区迅速跟进,引入软通动力、中软国际、润和软件、快点儿等一批软件相关企业入园发展。此外,还有合通、全芯等半导体产业的知名企业落地园区发展,园区产生了新业态,新兴产业链正在形成中。
现代产业链不断在园区形成完整闭环,这一方面得益于中集产城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依托8大服务内容,基础/公共/产业三大服务类别,构建C+运营服务体系,为园区、企业、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以中集智谷为例,自2016年以来,园区先后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单位、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东莞市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017年,成功入选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科技创新项目库。园区在产业集聚、数字科技创新、品牌打造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另一方面,是“双区”引领的强大能量在深层驱动。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张克科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有这样一个趋势:区域协同发展。城市群之间,从基础设施到资源配置到产业合作,是一个共同体和协同发展的过程。深圳经济特区的作用,是要把它释放出的红利和先行示范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叠加起来,在两区叠加的过程中,深圳有更多的机会来向外辐射前40年之间积累的经验。
“深圳与在湾区以及湾区周边的城市的产业互动,不是简单的招商问题,而是按照产业链的聚合和服务的方式来对接。这体现的是新发展理念下的价值链,是各类商事主体在发展中的合作与选择。所以,大湾区的各级政府更多的是要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张克科说。
产业链、园区联动协同发展
中集集团已成长为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旗下各项业务在粤港澳大湾区广泛布局。中集产城作为中集集团联营公司,以“一体两翼,轻重并举”的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为基础,2020年在产城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大湾区,从深圳、东莞到顺德、惠州、肇庆,中集产城一批产业项目陆续开工或即将启动。
借势“双区”引领的机遇,中集产城正在以产业链、园区联动协同发展,促进跨区域产城互动。
在东莞,早在2013年,中集集团就与东莞市政府合作签约,斥资180亿元在东莞布局三大产业基地,包括松山湖中集创新产业园、望牛墩中集车辆园、中集凤岗物流装备制造项目等,目前各项目均已投产。
马鹤鹏介绍,自2013年入驻松山湖以来,中集产城始终秉承“以产业带动创业、以服务支持创新”的服务理念,在中集智谷打造全国首创的“产业+社群”双生态圈,搭建“金融、信息、技术、人才”四大服务平台,构建“创业孵化—产业加速—上市培育”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为入园企业提供“创业辅导、项目申报、政务服务、市场对接、金融服务、技术转化、人才培养”等一站式增值服务,全力护航园区企业高速创新与成长。
“作为央企、国企,中集产城秉承"产业兴城、产业兴邦"的使命,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构建"6+X"产业体系,助力区域产城融合发展。”马鹤鹏说,在松山湖科学城的规划过程中,中集产城提出过一版规划方案。近日,中集智谷与群欣研究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开展战略合作,与园区新材料产业链形成研产对接。
同样在松山湖科学城,中集产城创新布局了轻资产项目——中集产城数字科技产业园。2020年10月23日,中集产城数科园正式开园,并被认定为“东莞市软件产业园”。此外,在东莞中心城区东城桑园、牛山等片区,中集产城布局了多个产业项目。
同样,中集产城也以产业链和园区联动,促进松山湖科学城、东莞中心城区深度互动。
“依托科学城的定位,松山湖发挥研发技术的转化孵化的功能,完成转化后去城区、镇区对接产业化加速。”马鹤鹏说,中集智谷、中集产城数科园正在实践,园区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进行研发办公,这些企业逐步有产业化和生产制造的需求,转到城区、镇区的中集产城生产性园区,产业化将加速。
对此现象,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松山湖科学城与其他区域互动协同也是应有之义。理想的情况是,有适合跨区域发展的企业布局不同的几个项目,研发放在松山湖,其他功能放在不同区域,以此作为样板。
产业在科学城与中心城区间互动
广东普密斯视觉技术有限公司(POMEAS)是一家在光学设计、结构设计、软件算法等领域有深厚积淀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扎根机器视觉与工业自动化领域逾十年。
普密斯市场负责人表示,作为工业领域机器视觉成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普密斯是松山湖中集智谷园区智能装备产业链中的一员。园区手机、平板电脑等厂商集中,高端的配套和环境,以及融资对接,企业家联谊会、人才扶持政策等服务,为企业长远发展赋能助力。
“下半年,我们计划将公司研发和营销全部迁入中集智谷园区,将其打造成面向全球的前沿阵地,同时可以更密切地对接园区产业链企业。而在东莞东城区的厂部基地的生产规模亦将扩大。”该负责人说,公司将依托中集智谷前沿阵地去争取更大的腾飞机会。
创新带动发展,任何优质企业对于科创、研发都有刚需,中集智谷园区企业宝腾也不例外。“我们明显感到,这个环境能够吸引高端人才。”宝腾总经理易世宝说。
在持续完善园区产业链的同时,中集智谷也保证了园区企业的生态办公环境。同时,置身于松山湖创新研发的大环境中,在人才吸引、研发氛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宝腾已达成与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专业领域博士生导师等的合作,并吸引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等专业高精尖人才专注高端润滑技术研发。
随着宝腾创新研发的成功,技术转化后的生产需求逐渐增多。在了解到中集产城在中心城区将打造生产性产业空间,以及中集集团在智能制造、精益管理上的丰富经验后,易世宝表示,接下来将把生产工厂继续落地中集产城在中心城区的项目。
位于东莞中心城区东城桑园第三工业区的工改M0项目,是市M0试点项目、“拓空间”试点项目,也是市统一规划、功能混合型的新型产业类更新项目,由中集产城开展前期工作。
项目总规划建筑面积44.4万平米,其中产业用房面积约31万平米,配套用房约12万平米。项目定位为“数字产业加速器”,重点引进数字经济产业链上下游高端智能制造及生产性服务行业,包括智能终端制造、工业物联网、5G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制造产业,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高端生产性服务行业,打造新一代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园区。
马鹤鹏表示,中集产城汲取了已建成的多个产业项目的开发运营经验为其赋能,将发挥中集在产业、人才、资本等方面优势,将桑园项目打造成为区域新地标、新名片,形成新兴产业的聚集,为提升城市品质贡献智慧与经验。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余宝珠报道:2021年中国品牌价值信息发布会近日在上海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地级市品牌综合影响力指数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