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视角下的松山湖科学城 东莞筑城 湾区共振
4月22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吸引全国目光,引世人瞩目。
东莞筑城,湾区共振。
数年之后,某一个周末的午后,松山湖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的科研工作者从实验室里走出来,驱车来到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在红花油茶的枝叶摇曳中,展开某一个重大科技创新话题的探讨。莞深合作勇攀科技创新的顶峰——源头创新。
数年之后,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这两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将成为湾区城市群人才培养的摇篮。莞港合作从产业协同迈入大学教育资源的协同共进。
湾区出发,走向全球。东莞提出,到2022年,全面完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规划布局;到2035年,在信息、生命、新材料领域的战略必争方向形成独特优势,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到2050年,科学城全面建成,跻身全球著名的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历经40余年,东莞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成就“世界工厂”的美誉;30年后,东莞将以科技创新的全新面貌,成为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
巍峨山下
巍峨山下,数年之后,某一个周末,两座科学城的科研工作者或将在红花油茶的枝叶摇曳中,展开某一个重大科技创新话题的探讨。
巍峨山不高,但,山不在高。
曾经,连东莞人都不知道的巍峨山,如今已然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4月22日,巍峨山迎来了它的最高光时刻——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首期工程启动建设,未来将打造成松山湖科学城生态景观门户。
缘何出名?位于松山湖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两地中心区域的绝佳区位优势,成为其声名鹊起的原因,而名字中“科学家”三字则指明了所承担的责任。
2020年3月,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首期工程正式动工建设,不久的未来,当两座科学城之间的通道彻底打通之后,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里的红花油茶林里,将迎来多少科研工作者踏青游玩,让人期待。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处于国家创新体系顶尖,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
莞深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东莞和深圳在国家战略下,从产业协同发展到探入科技创新最顶端的源头创新的开始。巍峨山,正是两座科学城共有的生态核心。
巍峨山北,4月22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举行,首聘18位著名院士专家为科学城顾问,8家科技企业牵手中国科学院系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等一系列重磅活动发布;巍峨山南,深圳光明科学城一批顶尖科学家在此安家,一系列重大科研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在此加速攻关。
巍峨山也是松山湖科学城“北湖南山,一核四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工程师吴敬军表示,科学城规划“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大装置集聚区为核,布局大学院所、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产业、莞深科技成果合作“四区”,实现科教、科研、生活、生态有机融合。
在大湾区城市群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巍峨山下的莞深携手,或将呈现一幅诗意的画面——数年之后,某一个周末,两座科学城的科研工作者从实验室里走出来,在红花油茶的枝叶摇曳中,展开某一个重大科技创新话题的探讨。
不远的将来,巍峨山下,莞深携手,同频共振,从持续多年的产业协同,步入科技创新的最高峰——源头创新。
大学!大学!
数年之后,或将会出现这样一幕——“你报考哪所大学?”“湾大。”“东莞城大。”两所高水平大学将吸引包括湾区城市群的英才汇聚。
莞港合作源远流长。
40多年来,莞港凭借着地缘、人缘优势,两地的经贸、产业合作日益加深。尤其近年来,东莞以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和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创新创业中心为平台,积极承接港澳台青年人才在大陆创业,将先进技术和理念与东莞制造业结合起来,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
莞港合作再启新征程。
22日上午,在广东省、东莞市领导共同见证下,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两所高校奠基,莞港合作从产业的协同发展,迈入大学教育资源的协同共进。
出生即自带光环。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合作办学项目是东莞市全面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落实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部署、推进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两年之后的2023年,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将先行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材料科学及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等学科专业,教学管理按照香港城市大学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以及评核标准,确保与香港城市大学的办学质量一致。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将立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对于东莞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有着重要的带动支撑作用。
同步奠基的大湾区大学则主要建设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关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融合办学的学科领域,设立相关领域研究生院和研究院,承担产学研相关功能,力争在2023年正式设立并开展招生办学。
“大湾区大学要充分利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各类科研平台、创新平台、高新企业多的优势,加强教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把大湾区大学打造成融合各类资源的创新高地。”刚刚受聘为大湾区大学创校负责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表示,筹建大湾区大学充分彰显了广东省和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格局视野、气魄胸怀和坚毅决心。
数年之后,在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报考名单中,将出现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名字,也将成为高考学子的选择之一,吸引大湾区城市群的英才汇聚。
“今年你报考哪所大学?”
“湾大。”
“东莞城大。”
湾区出发
30年后,东莞将以科技创新的全新面貌,成为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
对于一座科学之城的建设而言,4月22日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的举行,如同刚刚点燃发展的引擎,踏出前行的第一步。
毋庸讳言,作为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之路还很长。当前,东莞正举全市之力,加速构建松山湖科学城的“四梁八柱”。
所谓“四梁”,即“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创新全链条;所谓“八柱”,即“重大科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高端创新人才、高品质城市配套、一流创新环境”8个创新要素。
围绕“四梁八柱”,东莞在创新链和支撑要素两方面谋划了10大重点建设内容。在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上,东莞将加大对一批龙头企业的资源倾斜,破解关键技术问题,在前沿领域率先抢占技术制高点。
在空间规划方面,松山湖科学城北接松山湖,南靠巍峨山,将塑造背山面湖的山水生态城市格局。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2020年之前,中国拥有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安徽合肥科学城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去年,东莞和深圳协同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则成为全国第四个,填补了“南部空白”。
这也是中国将科创资源向大湾区和中国南方布局,发挥大湾区在区位、产业、科创、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选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感慨:“现在的松山湖不只是东莞的松山湖,还是全国的松山湖。”
根据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时间表”:到2022年,全面完成建设布局;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到2050年,科学城全面建成,跻身全球著名的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全球影响力”“跻身全球著名的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如果说在此之前的40余年里,东莞一直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跟跑全球,“世界工厂”的美誉由此得名,东莞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30年后,东莞将以科技创新的全新面貌,成为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
松山湖科学城,湾区出发,直向全球。
新闻推荐
编者按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2021年广东省“4·26”版权宣传周主题为“全面加强版权工作,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