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岛:以炮台之名入青史

东莞日报 2021-04-26 11:20

■关天培画像 资料图■威远诸炮台是虎门防塞重要力量本报记者 陈帆 摄■虎门威远炮台本报记者 陈帆 摄

威远炮台,雄关如铁,斑驳的三合土城墙,布满坑洼的弹孔,无不述说着历史的沧桑。站在虎门大桥,远眺威远岛,它如一颗墨绿美玉镶嵌在珠江浩荡的水边。威远岛是时间的一颗遗珠,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亚娘鞋岛”。民间传说,海龙王的女儿亚娘曾到珠江口岸游玩,面对海水、阳光和沙滩,她玩过了头,遗失了一只鞋子。此后,这只鞋子慢慢得天地之精华,衍变为一座美丽的小岛。

小岛在时光的喂养下,过着漫长而宁静的生活,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渔民。但不知何时起,纷争开始了,尤其自明朝开始,这里就战火不断,各朝各方在此你方唱罢我登场,以此为据点,争夺这珠江口。明初,东南洋海盗由此进犯广州,朝廷在此设立水寨堵截,后建为陆水军基地。康熙年间海禁,将岛上居民悉数迁走。后李积凤等土匪勾结叛乱海盗,攻破寨城,水寨被烧毁……往事太多,但在史书上却只留下寥寥几笔,毕竟这里还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地方。

可是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岛上的工事再度修整,成为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战略要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亚娘鞋岛的西南武山上修有威远、镇远、靖远三炮台,威远炮台是其中最重要的炮台,成为御敌于珠江口的主力。为了纪念其在鸦片战争和中日虎门海战中的历史,1984年,亚娘鞋岛改名威远岛,以“威远”之名,威名远扬,青史留名。

如今的威远岛,南山炮台、威远炮台、镇远炮台、靖远炮台、蛇头湾炮台、鹅夷炮台以及九门寨等防御设施等历史遗迹依旧,默默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和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壮举,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敞开怀抱,迎接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将静与闹,历史与现代等掩映在绿意盎然的林木之间,从容静栖卧在和平幸福的海风中。

威远诸炮台是虎门防塞重要力量

要说起威远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是在清朝中后期,并与一个叫“关天培”的老将息息相关。1834年发生的一件海防事件,彻底暴露了虎门防御体系的缺陷。当时,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要求到广州会见两广总督卢坤,遭到拒绝后指示两艘兵舰闯过虎门,抵达黄埔,威胁广州,沿岸炮台居然无力反击,形同虚设。道光皇帝闻讯后龙颜大怒,将广东水师提督李增阶革职,调苏淞镇总兵关天培继任,命其加强广州海防,重振广东水师声威。

关天培上任后,对虎门海防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他在虎门海口考察时发现,原来南山炮台因地势过高,炮弹往往高于船只,难以击中目标,于是,在南山炮台前方沙滩位置添建威远月台,开始称为“南山威远月台”,后来叫着叫着,便简称为“威远炮台”。

考虑到早期炮台的结构主要为砖石,坚固有余,但防护不足,炮弹一旦击中墙体,碎石就会飞溅,容易砸伤士兵,关天培在修建威远月台时,除台基外,全部采用三合土通过特殊比例和工序建造而成,结实稳固,起到以柔克刚的作用,即使炮弹打在上面,也只形成一个浅浅的洞口,不至于砖石乱飞,造成二次伤害。永安和巩固两座炮台,也以同样的方式修建,使得虎门海防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

此种构造在当时的中国堪称一流,但从近代军事工程学的角度来看,仍显得十分落后,英国情报人员以商人的身份偷偷考察过后,以“幼稚阶段”,向英国女王汇报。1838年,英国海军司令马他伦率领军舰逼近虎门,准备以武力保护鸦片走私,再次暴露了虎门防御体系的不足。事后关天培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支持下,再次加强虎门防御能力,在东水道江面设置了两道拦江木排铁索,在威远岛上的威远与镇远两炮台之间,添建了靖远炮台,并于1839年竣工,配备60门火炮,使之成为当时广东地区规模最大、配炮最多的炮台。

至此,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之前,虎门要塞形成了三道防线:第一道位于珠江口外端东岸的沙角炮台(虎门)和西岸的大角炮台(番禺)组成,可监视穿鼻洋洋面,关天培将此设立为信号炮台,可指挥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为重点防御区域,在东水道的威远岛上有威远、镇远、靖远三大主力炮台,江中的横档岛上东侧有横档、永安炮台,西水道有巩固炮台,水道中有暗桩;第三道防线为大虎炮台。林则徐第二次来虎门考察时,重点考察虎门海防,对关天培设计的三道防线非常满意,大赞其“固若金汤”。

关天培血染靖远炮台为国捐躯

然而再坚固的防线,也经不起从内部“挖墙脚”。英军在虎门没讨到便宜,便沿海北上,直逼天津,清廷震动。为讨好英军,1840年9月,关天培的老友林则徐被道光皇帝撤职查办,虎门诸多军事设施也被撤除。尽管当时广东地方官吏大多改持与侵华英军“和谈”的态度,而关天培却不为所动,仍然坚决主战。

1841年1月,英军对谈判结果不满意,决定进一步施加压力,迫使琦善完全屈服,便突袭沙角、大角炮台,第一次鸦片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守将陈连陞率600将士顽强抵抗,但最终因武器和兵力悬殊太大而战死沙场,沙角失守。

第一道防线被破后,关天培见虎门危急,临时将水师提督衙署从虎门寨移驻威远岛上的靖远炮台,就近指挥,以鼓舞士气。因此,靖远炮台成了英军的主攻目标。然而,战局如棋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英军为先发制人,投入空前兵力在关天培重点设防的第二道防线。而清军在布局上也有失误,只在上横档岛布兵,且火炮主要安放于岛的东西两端,而下横档岛的南端空虚,没有布置兵力,因此英军避实就虚,主力部队没有放在清军防卫较强的东水道,避开了威远岛一带的炮台的火力,而是攻占了没有设防的下横档岛,并以此为据点攻击上横档岛和威远岛诸炮台。

上横档岛位于虎门水道中心,是扼守进入广州的水路咽喉,地理位置非常险要,英军轻易攻占了下横档岛后,又攻克了上横档岛,并借着岛上炮台防御工事,又架设了得力大炮,准备与下横档岛炮火配合一起攻打虎门最坚固的阵地——东岸的威远炮岛诸炮台。

1842年2月26日,英军向虎门第二道防线发起全面攻击,此时关天培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作为一名爱国将领,从小受儒家忠孝文化熏陶的他,将自己脱落的几颗牙齿和几套旧官服放在一个匣子里,叫儿子带回老家,表示自己准备为国捐躯。如果自己战死沙场不能返乡,牙齿代表身体,是父母所生,可以告慰老母相思之苦;官服是皇上所赐,可由儿子在节日里代表自己叩谢皇恩。

其实,此前,关天培曾多次向两广总督请援,但均无法取得有力的援助。当他坐镇靖远炮台指挥战斗时,身边只有200多名随行官兵,自己也身负十多处伤。英国司令向关天培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放弃虎门各炮台,关天培不予理睬。最终,英军向清军发起猛攻,关天培顽强抵抗。他知道难以挽回战局,决心以战死报国,亲自开炮还击敌军。战斗一直打到傍晚,英军攻入炮台时,关天培持刀与英军进行白刃战。虽然先是被砍伤左臂,后被枪弹击中,致创痕遍体,口中仍然大呼杀敌。

作为军人,作为主帅,为了保留最后的尊严,在牺牲前,关天培特地委派家丁孙长庆将他的广东水师提督官印送回省城,而自己留在靖远炮台率孤军英勇奋战。孙长庆徘徊良久,不忍离去,待其抱印而走,到半山,回首时,一枚敌炮已经击中关天培。关天培的尸体最后被人找到时,身体的一半已被炮火烧焦了,但依旧双目圆睁,双手持刀,巍然屹立。

关天培牺牲后,孙长庆将其遗骸护送回淮安楚州城东南窑村埋葬。道光皇帝下谕:“该员统领士卒,为国捐躯,著即在遇害地方,建立专祠,以慰忠魂,而彰义节。”林则徐在广州听闻关天培殉国的消息时,悲愤交加,挥笔写下:“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威远诸炮台在“9·14”中日虎门海战立下战功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关天培血染靖远炮台,在威远岛上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击侵略的英雄故事。而百年之后,在威远岛东南端的鹅山上的定洋炮台(又称“鹅夷炮台”)上,另一位抗击侵略者的将领登上此处,指挥抗日战争中唯一的海战,并留下“独脚将军”之名,他就是指挥“9·14”中日虎门海战的虎门要塞司令陈策。

鹅夷炮台始建于1881年春,与虎门要塞的第一道防线沙角炮台遥相对应,扼守着从三门口进入太平河道的要冲。鹅夷炮台设有三个炮位,两主炮位共同一暗道,暗道内有3间作为贮弹室的暗房,在威远岛上与威远、靖远、镇远炮台相比,并非主角,但1937年的虎门海战之中,却成了最后的阵地,陈策最后登临此处,鼓舞士兵,与日军血战到底。

1937年到1938年是中国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当时的珠江入海口是中国武器、弹药、药品、车辆等抗战物资运输的大动脉,承担了这些进口物资85%的运输量,日军为了达到封锁广东口岸的目的,决定攻占虎门要塞。

1937年9月14日,隐藏在舢板洲后面的5艘日军军舰突然猛扑例行巡航的中国军舰“肇和号”和“海周号”,中日虎门海战打响。当时日军这5艘军舰,以“夕张号”巡洋舰为旗舰,带领着4艘驱逐舰。“夕张号”是当时日本海军较为先进的巡洋舰,以舰体紧凑、火力强大著称。而中国方面的军舰“肇和号”和“海周号”都十分老旧,难以与之抗衡。此外陈策手下的武器非常缺乏,虎门炮台的许多大炮被陆军借走后再没有还回来。不过好在1936年,陈策新任虎门要塞司令时,就对要塞辖下各炮台的岸炮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保养,准备了充足的弹药;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对火炮进行了升级改造,由拉火发射改为相对先进的电控发射;要塞守军勤于训练,积极备战。

当日本海军舰队接近虎门时,中国海军的“肇和号”“海周号”等舰展开作战队形,迎着日本舰队冲了过去,并把日本舰队引进了岸炮的射击范围,虎门海口的大角、沙角、威远、蒲州等岸防炮台集群的40多台炮,同时向日本舰队猛烈开炮,火力支援肇和海周等舰。空军战机也从空中俯冲轰炸敌舰。日本舰队对突如其来的岸炮打击不知所措,最终,“夕张号”逃了约十海里后失去动力沉没,另外两艘敌舰被重创。

在这场海战中,我军以弱胜强,一举击溃了日本海军舰队的来袭,创造了自中日甲午海战以来中国海军的第一次海战胜利。

陈策登鹅夷炮台指挥作战

鉴于珠江入海口的重要战略意义,此后一年,日军几乎每个月对虎门要塞发动一次进攻,但都被中国守军击退。1938年4月日军准备对虎门发起第二次大规模进攻,还异想天开拉拢军长李福林,来个里应外合,却最终偷鸡不成蚀把米。

李福林实际上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中国军人,当他与日军接洽后,假装同意并密约4月15日共同进攻虎门。随后他将计划告知陈策,并布下埋伏。4月15日,日军与“叛军”齐袭虎门时,李福林突然调转炮口袭击日军,威远等诸炮台上早已测好距离的大炮也对准日军舰队猛击。

这使得日军恼羞成怒,立即从附近调来上百架飞机狂轰虎门要塞,虎门外的各日舰也冒险深入,其中日军巡洋舰“妙高级之203毫米”舰炮猛轰虎门四方山炮台和位于威远岛的鹅夷炮台,一时间虎门硝烟弥漫。面对日军发疯似的反扑,中国守军出现了慌乱,陈策果断决策,带队冲向来袭日军“彰武队”,并全歼之,一时中国守军士气大振。

紧接着,陈策让副官取来将军服,登上鹅夷炮台,跑到炮位上亲自操炮轰击日军军舰。守军见司令亲临前线,士气大振,纷纷冒死登台,和日军打炮仗。日军原本以为胜利在望,却没想到在关键时刻,中国军队战斗力倍增,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就在与日军打得胶着时,一颗炮弹突然掉到了陈策的身边,好在陈策身边的卫兵眼疾手快,及时扑倒陈策,他才逃过一劫,但一个弹片还是击到了陈策的左腿上,一时血流不止。简单包扎后,陈策忍着剧痛,依旧一瘸一拐地投入战斗,指挥作战,这让中国守军更加同仇敌忾,坚守阵地。而这一战一直打到黄昏才结束,企图登陆的近千日军被全歼,伤亡惨重的日军最终不得不撤退。

仗打完了,陈策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最后不得已做了截肢手术,从此成了“独脚将军”。威远岛上的鹅夷炮台,见证了这位中国将军的胆略,也见证了中国守军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只可惜,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21日攻占广州,22日从后方包抄虎门要塞,同时调动大批军舰和110架飞机进行第三次大规模进攻。虎门要塞是广州的门户,广州失守,门户已无价值,守军只得按计划撤退。中国守军与日军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后,23日,日军占领了虎门要塞。至此,坚守一年零一个月的虎门要塞,最终被日军攻占,包括威远炮台、鹅夷炮台在内的虎门炮台遭到严重破坏。

但“9·14”中日虎门海战,在中日两国海军战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挫败了日军从虎门突破侵占广州的企图,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是在实力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多次取得了胜利,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决心。

参考资料:

1、鸦片战争博物馆编《鸦片战争博物馆参观导览解说词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2、李穆圃《林则徐、关天培:民族英雄》(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主编《影响中国的东莞人》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年5月版)

3、虎门人民政府编《虎门文史》(1-3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新闻推荐

校地共建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装上了腾飞的“火箭”争取5年内达到市内领先水平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正在加速发展。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汪万里2019年4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