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下周举行 松山湖科学城的1天和20年
编者按
4月22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将举行,并发布多个重磅项目。
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广受关注。即日起,东莞日报推出“筑城——聚焦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系列报道,梳理回顾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后将呈现的未来景象,解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背后的故事。
一日忙碌。4月的一天,晚10时许,松山湖科学城管理局负责宣传和综合性事务的洪昱处理完当天的最后一份文件。办公室里,同事仍在加班加点的奋战中,灯火通明。下周,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举行。
一年城变。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承担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大使命。松山湖科学城加速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
十年伏笔。2011年,“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在东莞动工建设。这是制造业立市的东莞迸发源头创新的科技之光的缘起。
时代,东莞。20年前,东莞落子三镇交界之地,“世界工厂”迈向产业转型升级,20年后,“世界工厂”里长出科创之花。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举行,东莞将深度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
1天
4月的一天,晚10时许,松山湖科学城管理局负责宣传和综合性事务的洪昱处理完当天的最后一份文件。办公室里,同事仍在加班加点的奋战中,松山湖管委会环湖而建的建筑群里,多个窗口一片灯火通明。夜风吹拂,星光和灯光交织,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松山湖湖面上。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的日期日益逼近,加班加点已经成为她和同事们的工作常态——近期以来,洪昱和她的同事们经常深夜回家,有的同事甚至加班到凌晨四五点,从策划活动,反复推敲总方案和子方案的可行性,协调各部门工作联动,督办加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工程进度……一天如此,数月皆如此。
4月22日,由市政府主办,松山湖管委会承办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即将举行,多个重大项目将全面动工。松山湖科学城管理局是活动主要落实单位之一,自去年底东莞计划启动该活动以来,就开始进行谋划,制定方案,全面推进。
“活动的具体流程跟进,会议现场的布置安排,以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都要跟进。”洪昱对记者表示,对她而言,虽然事多而繁,但能够参与到东莞首个国家战略的工作中来,“与有荣焉”。
洪昱留学回国后,就在松山湖科学城管理局上班。她主要负责宣传及综合性事务的处理工作,是松山湖科学城管理局信息中转的重要节点。
近期以来,松山湖科学城动作频频,早已蓄势待发。截至今年1月,由赵忠贤院士和中科院学部局牵头、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已先后举办5次,成为国内外科技大咖云集的品牌论坛。今年2月,广东首家悦榕庄落户松山湖科学城,融入岭南元素和东莞文化,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地标;3月2日,广东医科大学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东莞理工学院等多家单位签订框架协议,8个重大项目集中揭牌签约。3月7日,华润电力智慧能源研发中心开工,将建设与城市建筑融合的智慧能源基础设施。3月10日,松山湖科学城土地整备现场指挥部揭牌仪式暨金菊福利院3号厂房拆除活动举行……从土地整备、论坛举办、重大项目动工等多个方面全面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添砖加瓦。
记者从松山湖科学城管理局获悉,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发展总体规划》《空间总体规划纲要》三大重点规划基本形成,以规划引领科学城创新发展局面逐步形成。
“十分期待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我和诸多同事将见证这一国家战略的发展。”洪昱深有感触地表示,在国家省市的高度重视下,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相关事宜已经基本就绪,等待全面启动那一刻的到来。
翘首以待。
1年
时光见证一座城的成长。
2020年1月17日,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而命名的中子科学城正式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名字变化的背后,是国家战略的顶层谋划。
时隔6个月后,松山湖科学城正式获批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东莞和松山湖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成为东莞这座城的上下共识。
之于松山湖,正式开启了从“园”到“城”的根本性变化;之于东莞,一座制造业之城从此开始探入源头创新这一全新的领域,从机器轰鸣的工厂迈向科技创新的最前沿领域。
正式启动前的一年时光里,松山湖科学城已然在急速蜕变之中。
看源头创新。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去年2月,打靶束流功率达到100kW的一期工程设计指标,设计指标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大科学装置跑出“中国速度”。同时,散裂中子源二期已被中科院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推荐名单。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姐妹花”,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预计今年6月整体竣工。
从中国散裂中子源“单打独斗”,到南方先进光源,以及积极谋划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形成“集群作战”,一年时光,松山湖科学城原始创新的新引擎即将点燃。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里,一个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赵忠贤倡导建立并担任顾问的“实用超导薄膜研究团队”,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设备,并制备出2英寸双面钇钡铜氧(YBCO)超导单晶薄膜,打破了国外禁运和技术垄断。
看成果转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研制出抗冲击耐磨损的金属基陶瓷复合材料制砂机衬板;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多孔介质低氮燃烧器在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成功实现产业化,碳化硅多孔陶瓷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和环境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从源头创新的大科学装置“扎堆”,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多个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资源的汇聚……松山湖科学城围绕“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兴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科学人文宜居地”四大定位,多维并进,串珠成链,加速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逐梦世界一流科创高地。
大科学装置加速汇聚、开花结果的同时,在松山湖科学城,平台、科研机构、大学等纷至沓来,蔚然成势。
去年10月,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先进材料科学园动工建设。该科学园将以建设研究院为基础,吸引具有国内外技术领先、竞争优势显著的从事新材料研发的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创新与创业团队入驻。
过去一年,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工程勘察设计招标预公告、东莞理工学院4个新组建学院及平台揭牌、东莞先进光纤应用技术研究院奠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松湖之材”产业育成中心正式启动……从人才培育到科技成果转化,多平台、多机构的相继成立,全链条创新体系全面推进,为松山湖科学城的未来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015年,我成为第一个引入东莞松山湖机器人基地的项目人才,搭建了自己的创业团队,开始了扫拖机器人"小白鲸"的研发。”云鲸智能创始人张峻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充满期待,松山湖科学城是科技创新之城,是新兴产业的摇篮,是创新创业企业培育的温床。
如同中国散裂中子源提前一年半打靶束流功率达到100kW的“中国速度”,一年时光,松山湖科学城这座城同样跑出了科技创新“加速度”,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城变在即。
10年
10年前,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的刘华昌从北京来到东莞市大朗镇,开始了他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直到今天——这里,一台“国之重器”即将开工建设。
10年时光,刘华昌见证了从一片荔枝林崛起一个大科学装置的全部过程。
2011年,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在大朗镇水平村破土动工。这也是大科学装置首次落户广东,系全球第四台散裂中子源。
2017年8月28日,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10年前东莞的一次布局,成为10年后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原点。
为何选址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服务基础研究的工具,也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支撑。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好,但过去缺少有分量的大科学装置,在各方努力下,最终在这里选址。”谈起选址东莞的初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东莞研究部主任陈延伟表示。
一个大科学装置为东莞带来了什么?
“我们不会带来GDP,我们只是一个世界先进水平的装置。”中科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坦言,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材料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将对我国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诚如斯言。
不带来GDP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带来了最顶尖的院士团队,带来了最前沿的科技资讯,为东莞,为松山湖的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磁极效应已然显现。
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五轮运行,注册用户超2000人,支撑了400多项研究课题,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约占1/4,其中来自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用户大概一共占总用户的10%。
记者从中国散裂中子源获悉,今年上半年申请的机时翻了一倍,科学界、产业界对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需求旺盛。
据悉,中国散裂中子源设计了20个谱仪孔道,目前一期仅建设了3台谱仪。未来,随着谱仪建设的推进,将具有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吸引更多科技研发的人才、资源汇聚。
目前,松山湖科学城范围内已建成中国散裂中子源,4所高校和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大装置大平台,吸引了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科技龙头企业,还有大批的工程师、技术工人等科技型、应用型人才,各类人才总量近10万人,已经充分具备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实力。
10年伏笔。
20年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仍然不得不惊叹于东莞谋篇布局的前瞻性。2001年,东莞提前谋划发展模式转型和创新,从大朗、大岭山、寮步三镇交界处划出一块72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定名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将其明确为未来东莞的经济科技中心。
回溯历史,可见这一决定的不易。彼时,作为制造业之都的东莞,仍处于高速经济发展阶段。记者从东莞市统计局官网获悉,这一年东莞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0%,增长幅度已连续5年保持在18%左右的水平。“世界工厂”的美誉享誉全球。
在此时划出一块空白之地,作为未来东莞的经济科技中心,东莞转型升级的决心和极具前瞻性的目光可见一斑——东莞发展模式转型迎来“拐点”,要从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从“三来一补”迈向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松山湖正是东莞当时面向未来下的“先手棋”。
按照当时的构想,东莞将以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措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更好承接新一轮国际技术、产业转移,更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进一步提升东莞产业聚集能力和城市竞争力。
20年,弹指一挥间。东莞松山湖不负众望,昔日一片荒地如今高企林立。大科学装置纷纷落地,新型研发机构遍地开花。
20年前的伏笔,20年后迎来新征程——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即将举行。
这并不意外。松山湖的设立,是东莞20年前谋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松山湖科学城则是立足世界经济发展,东莞以科技创新的新面貌再出发的重大举措。东莞再一次抓住了时代机遇,松山湖正式开启由“园”向“城”的巨大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直言,在全国10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里,松山湖高新区因为松山湖科学城这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的可能性。
“若干年后,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会是意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对于科技创新的未来充满期许。
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等源头创新强力引擎,即将于4月22日举行的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在不远的未来,将催生出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蓬勃发展态势,深度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
时代,东莞。
新闻推荐
■邓柱华(右二)在工作中本报记者陈帆通讯员莞政法宣摄“细想起来没有做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每天都很充实。被社区居民需要,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