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老区革命故事,让历史照亮未来
桥头是革命老区、东江纵队根据地,我为老区写故事,牢记党的历史,让历史照亮未来。
《桥头故事》是我的“桥头史志文学丛书”第12部,已出版的有《桥头风情录》、《火红的年代》、《莲湖飘香》、《九九木棉红》、《橄榄情结》、《点击田新》、《邓屋的故事》、《岭南名村石水口》、《故乡诗情入梦来》、《春到田头角》、《桥头日二十年》。当年的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黎桂康专门为《桥头风情录》题写书名(中华文化出版社)。
《桥头故事》是庆祝改革开放40年献礼作品,12万字,200多张历史照片,从九个方面记录桥头镇人文景观和改革开放40周年的巨大变化,深受读者欢迎,本地人觉得亲切、易懂,外来人说这本书是了解桥头的窗口。
《桥头故事》原先叫《小城故事》,书稿给镇政府有关部门审查时,觉得书名太笼统,不够贴切,改为《桥头故事》,著名评论家胡磊作了终审。《桥头故事》以散文为体裁,图文并茂,成了当地中小学校乡土教材,成了桥头又一张名片。
桥头镇位于东莞市东北部,地处东江河畔,有着800多年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俗风情。桥头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桥头乡贤有中国工农红军红七军第4纵队政治部主任罗少彦(迳贝村),中国科学院院士邓锡铭(邓屋村),“坪石先生”农业专家邓植仪(邓屋村),党的十一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邓望成(杨公朗村),世界著名精神病学专家、英雄麦贤得主治医生莫淦明(大洲村),东莞县委书记莫淦钦(石水口村)等。我是土生土长的桥头人,十分喜欢桥头风土民情、革命故事和桥头乡贤,在我任职文化站长和党政办主任期间,经常利用下乡落厂走基层的机会,搜集桥头风情,参观人文景观,收集革命故事,在镇政府和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系列关于桥头的书得以出版,人们说,这套丛书是桥头的百科全书,文学和图片都十分珍贵。
我不会用电脑写作,依然手写,书面初稿写好后,请我儿媳帮忙打电子版。打印稿出来后,我在打印稿上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我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几百万字的文史丛书和其他文学作品就是这样出笼的。镇作协的作家们帮我把作品发出去,于是,我的习作便在全国各地报刊上见报了,经常收到“样报”后,才知道习作发表了。原先都是一经打电子版后,原稿就丢弃了,文友们告诉我,手写稿十分珍贵,于是,我把原稿和发表作品(剪报)装订在一起,几十年间足足50多本,成了我的书斋的镇斋之宝。(2019年全部捐赠给“莫树材文学资料馆”。)
桥头是革命老区,是东江纵队根据地,有铁东大队部(石水口新厅)、东纵野战医院(方田蔗寮)、东莞县委情报站(中和圩广仁堂药材铺)、东纵税站(中和墟摊亭)、东纵在桥头的重大战斗有“虎尾岭之战”、“全歼日寇飞贼”、“血战中和墟”等。
我今年80多岁了,决心跟年轻人一起学党史,颂党恩,写好老区革命故事,让历史照亮未来,向党的百年大庆献厚礼。
●作者简介
莫树材,男,笔名江枫、乔文,东莞市桥头镇石水口村人,曾任东莞市作协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小小说学会会长、东莞小小说创作基地主任、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桥头分会主席。1960年开始写作,曾在《人民日报》《东莞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表作品200多万字。作品《红马甲,黑马甲》入选广东改革开放40年40篇最具影响力小小说。出版个人专著《桥头风物志》《蓝带传真》等10部,主编文学作品选6本。曾荣获东莞荷花文学奖“突出贡献奖”(2007年)、广东省小小说事业推动奖(2016年)等奖项。
征稿启事
“传递东莞好声音、讲述东莞好故事”——“莞香园”栏目欢迎读者投稿,字数1500字以内。欢迎本地作者书写本土题材,必须为原创作品,如有侵权、抄袭、盗用等情况,自行承担侵权责任。来稿请附姓名及联系方式,投稿邮箱:dgrbgxy@163.com。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记者段亚雄通讯员东城宣为了更好地提高东莞东城辖区技工院校应届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开拓更好的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