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与落地并举 “3·28”汇聚新动能
每到春暖时节,又是一年中山召开投资经贸洽谈会的日子。自1990年,中山在香港举办首届洽谈会算起,今年“3·28”已经走入第32个年头。从早期粗放式的招商引资,到21世纪转型引入新兴产业,再到今年招商与落地并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洽谈会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始终如一的,是中山一直保持最初走出去的勇气,保持活力和定力,让这场盛会不断为城市升级注入新动能。
何时诞生?
中山地处珠江口西岸,比邻港澳,向海而生开放而兴。
1990年3月,中山人来到香港,举办第一届招商经贸洽谈会。从这一年开始,中山主动打开了一扇与世界对话的窗口,直至1997年,洽谈会每年3月18日在香港举办,影响力不断提高。
1992年12月26日,香港裕元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市宝元工业村举行动工仪式。这个项目是如何谈成的?在1991年之前,三乡镇党政领导已频繁接触裕元集团董事长蔡国强。1992年6月,蔡国强在东莞开的鞋厂近百名职工染上急病,三乡镇领导接到求援电话,马上组织一支医疗队,在得到东莞当地医院的同意后,迅速赶赴现场协助当地医院救治病号。这让蔡国强最终确定在三乡设厂,并扎根中山。
1998年,为了让更多企业参与、扩大集中展示现模,中山市政府将洽谈会由香港移至中山市内举办。1999年,中山正式将招商日期改成每年的3月28日。中山经贸洽谈会举办的头10年间,也是中山快速发展为工业化城市和外贸城市的10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珠三角周边兄弟城市一样,中山当时引进的项目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何发力?
进入21世纪,中山“3·28”不断升级,投资金额从2001年的9.8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98.9亿美元。在投资总量一路狂奔的同时,中山的招商引资也开始发生变化,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型。
招商开始注重质量,一方面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原始累积后向附加值更高的高端产业转型的内生驱动,另一方面,也有中山打破现实困境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土地等生产要素不足、“市辖镇”导致招商碎片化……但是转型之路并不轻松,梳理2011年至2017年“3·28”合同(协议)投资总额可以发现,在2012年达到74亿美元后,接下来几年这个数字略有滑落,到2016年回弹至63.3亿美元。
2017年,深中通道开工建设后3个月,中山“3·28”合同(协议)投资总额创下364亿美元(2500亿元人民币)的历史记录。遗憾这样的高光没能持续。在2018年中山市“3·28”上,副市长雷岳龙明确表示,当年没有把一般的工业项目纳入到签约范围,而是聚焦一些有影响力的新业态,新技术。
走过30年历程的中山“3·28”,下一步应该向何处发力?这引起主政者思考。
难在哪儿?
到底难在哪里?其中一大难点在于项目落地,累积下来的土地匮乏问题,使得大量优质项目落地周期变长,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
2020年是中山的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根据项目落地年工作部署,中山突出全市招商“一盘棋”,全面推进“熟地招商”。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中山就推动国土规划政策的废、改、立工作。
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今年中山“3·28”新闻发布会上,中山市商务局局长吴翘楚一句表态让人振奋,“这次经贸交流会也要办成一个项目落地会,在交流会上签订的所有项目,都要求在6-8个月左右开始动工建设”。
中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底气?仅仅在3月份,已经有6个镇街签约一批重点项目,并集中举行动工仪式。正是这一锹锹扬起的泥土,给今年中山的“3·28”带来更深一层意义:让项目既能进得来,也能留得住。破解历史问题背后的勇气,与1990年中山首次走到香港搭台布展,一脉相承。
进入第32个年头,中山“3·28”已经不再是一场普通的招商会。招商方式从粗放式到精准化,资本来源从外资到内外资并重,招商成果从看重数量到提升质量,中山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始终保持活力与定力,让“3·28”不断为城市升级注入新动能。
新闻推荐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为了让城市里的孩子感受大自然体验插秧农作,麻涌古梅生态农业园每到春季就会举行稻田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