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南方日报 2021-03-26 07:18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东莞美术工作者勇立潮头,笔绘时代,记录着中国革命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从陈烟桥创作的《受伤者的呐喊》,到黎冰鸿创作的《南昌起义》、张松鹤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再到郭同江创作的《愚公移山》,东莞美术工作者一路与时代同行。此篇章将以东莞籍美术工作者的红色美术经典作品为线索,回眸百年党史的光辉瞬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至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陈烟桥、张松鹤、黎冰鸿、李汉仪、卢柏森、吴劲潮等东莞籍美术工作者奋楫争先,留下了大量红色经典美术作品。

黎冰鸿《南昌起义》

黎冰鸿(1913—1986),原名黎炳康,东莞凤岗人,生于越南鸿基,著名油画家。曾任浙江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代表作有《南昌起义》《水电站发电了》《黄昏出击》等。

这幅《南昌起义》是黎冰鸿1960年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画作表现的是南昌起义黎明前的夜晚,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和刘伯承五位起义领导人作最后的部署。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黎冰鸿曾三绘《南昌起义》,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及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这幅《南昌起义》整体色调偏冷,所有人的视线集中于5位起义领导人,齐整的人群中偶有人探出头望向领导人,使整个构图充满动势。5位起义领导人身后的暖光灯在画面中格外突出,与右侧阴冷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了这一紧张、凝重的历史时刻。

黎冰鸿《秋收起义》

这幅作品是黎冰鸿1957年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描绘了1927年毛泽东、卢德铭领导的秋收起义。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画面中,手持长矛、砍刀的工农革命军英勇无畏,将装备现代化武器的反动派逼至落荒投降。作者采用革命浪漫主义手法,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

张松鹤《埋雷》

张松鹤(1912—2005),东莞清溪人,著名雕塑家,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人之一,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北京市中国雕塑工厂顾问。代表作有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与陈淑光合作)、《毛主席胸像》《鲁迅头像》等。

这件青铜圆雕塑创作于1951年,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生动展现了游击战士凛然的英雄形象。抗战时期,地雷大显神威,在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画面中,两位游击战士目光坚毅,作者采用写实主义手法描绘人物的服饰、战斗装备等细节,塑造出了当时游击战士不畏牺牲的精神面貌。

张松鹤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与陈淑光合作)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是张松鹤1953至1958年与陈淑光合作创作的雕刻,运用写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这幅作品中,作者为了强调游击战的典型环境,加入青松、高粱等形象,以及铲、锄、鞭等农具,生动刻画出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情景,展现了抗日游击战争植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画面中,人物姿态各异,但都朝向他们的眼前,即敌寇所在的方向,从右到左的人物体态有前赴后继之势,展现了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的无畏身影。

李汉仪《烽火年代》

李汉仪(1932—2019),东莞莞城人,著名雕塑家。历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副系主任、创作教研组组长等职。代表作有《烽火年代》《珠江岸边》《浴血淞沪》等。

这幅作品是李汉仪1987年创作的雕塑,以革命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革命女战士舔犊情深的伟岸形象。画面中,作者采用形式优美的雕刻语言,韵味隽永的构图画面,定格了历经烽火的女战士哺儿的瞬间,为观众架起了通往那个年代的情感桥梁。

陈烟桥《解放军与农民》

陈烟桥(1911—1970),东莞观澜(今属深圳市)人,著名版画家,在鲁迅的指导下从事新兴木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美术科科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秘书长,1958年调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委员、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席。代表作品有木刻《建设中的佛子岭》《鲁迅和他的伙伴们》等。

这幅木刻版画描绘了解放军战士受到人民群众亲切关怀的场景。解放战争时期,“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情时常上演。画面中,解放军战士面带笑容,搂住农民亲切攀谈。作者通过质朴写实的构图,简洁有力的线条,生动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情。

卢柏森《巍巍大别山》

卢柏森(1936—1997),东莞莞城人,著名油画家。曾任武汉画院院长、武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代表作有《龙舟大赛》《黄金海岸》《巍巍大别山》等。

这幅作品是卢柏森1993年应邀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书画展”创作的油画,描绘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时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是中国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的摇篮。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这幅作品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笔触奔放,在保证主要人物形象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琐碎笔触,使用大面积色块平涂,整个画面酣畅淋漓,气势磅礴。

吴劲潮《凝住历史的辉煌》

吴劲潮,1937年出生,东莞洪梅人,著名油画家。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粉画会副会长。代表作有《奔腾》《角斗》《凝住历史的辉煌》。

这幅作品是吴劲潮2007年创作的油画,描绘了淮海战役结束后,随军记者站在被击毁的敌坦克炮塔上拍摄的历史瞬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这幅作品中,画家特意选择了象征意味极强的纪念碑式构图,在战场押送战俘的广阔背景中,占用近一半的篇幅描绘了站在被毁坦克上的记者,构图富有冲击力。色调选择上,作者运用金黄色调增添历史感,近景粗犷有力度,使用厚涂手法描绘的坦克与精雕细刻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整幅作品充满厚与薄、亮光与哑光的对比,极具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陈烟桥《解放上海》

这幅作品是陈烟桥于1956年与他人合作的套色版画,描绘了解放军进驻上海的历史瞬间。陈烟桥的版画以黑白木刻为主,多表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劳动。而在这幅作品中,作者运用不少红色增添喜庆氛围,以版画的艺术形式,展现了阵列齐整的解放军受到群众热情欢迎的场景,画风质朴,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9年至1978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白、黎冰鸿、卢柏森、李汉仪等美术工作者与时代同行,记录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火热情景;而在东莞本土的郭同江、唐灵等美术工作者,绘制了大量记录东莞人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生活情景,描绘了东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书写的历史瞬间。

郭同江《架电线》

郭同江(1925—2003),东莞麻涌人,著名连环画家。历任文化馆美术员、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理事。全国唯一一位自编自画的连环画家,堪称广东连环画代表人物,曾获评全国、省、市“先进工作者”。

这幅作品是郭同江1953年创作的国画,画家在题跋中将电网形容为“跨过珠江越过山杆”的蛛网,描绘了东莞人民搭建电线的一幕,极具时代特征。

陈烟桥《建设中的佛子岭》

这幅作品是陈烟桥创作的套色版画,描绘了1952年1月动工的佛子岭水库。佛子岭水库是建国初期中国自行设计的,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连拱坝水库,画家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记录了佛子岭水库的建设场景。

黎冰鸿《水电站发电了》

这幅作品是黎冰鸿创作的油画,描绘了水电站建成后灯火辉煌的情景。新中国成立后,水电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新安江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等相继开工建成,对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短缺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卢柏森《飞架》

这幅作品是卢柏森创作的油画,描绘了武汉长江大桥凌空架起的场景。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动工兴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画面中,作者笔触有序,有意让桥墩占据画面近一半的面积,使作品的构图稳重有序。

邓白《棉麻丰收》

邓白(1906—2003),东莞莞城人,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中国书画家、陶瓷艺术家、工笔花鸟画家、艺术学科博士生导师。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任教46年,与黄宾虹、潘天寿等被公认为是中国美术学院历史上的大师。代表作有《和平春色》《紫荆图》《岭南丹荔》等。

这幅作品是邓白1958年创作的工笔画,描绘了棉麻丰收的情景。邓白擅长工笔花鸟画、工艺美术,精研传统画论,亦关注传统花鸟画较少关注的题材,这幅《棉麻丰收》便是这样一幅既在题材上有所创新,又能展现作者对于工笔花鸟画严整秩序感和装饰性把控的作品。根据题跋可知,作者曾前往石井乡荆山高级社采风,眼前丰收的棉麻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欲,将丰收景象以传统工笔画的形式记录纸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李汉仪《珠江岸边》

这件作品是李汉仪1964年创作的雕塑,内容与形式适应了当时人民群众多方面对艺术的欣赏要求,记录了当时珠江沿岸妇女的时代特征。

郭同江《愚公移山》

这幅作品是郭同江1968年创作的国画,描绘了东莞劳动人民为农业发展作出的艰苦奋斗。1965年,全县水稻产量首次超过千斤,1977年粮食产量总产达56.35万吨。这幅作品画风平易近人,艺术手法紧贴时代,呈现了东莞劳动人民奋斗的身影。

唐灵《飞架金鳌》

唐灵(1941—2010),原籍广东江门,曾任东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东莞美术家协会、东莞市书画院顾问。代表作有《虎门沙角牌坊》《飞架金鳌》《虎门的故事》等。

这幅作品是唐灵1975年创作的油画,描绘了万江大桥建设时的情景。画面中,正在搭架的桥墩与金鳌洲塔古今对望,成为东莞发展历程中难忘的一幕。

唐灵《准备开工》

这幅作品是唐灵1975年创作的油画写生,绘画主体是一辆极具时代记忆的履带拖拉机。

改革开放至今

(1978年至2021年)

改革开放至今,郭同江、唐灵、黄泽森等美术工作者记录下了与日俱新的东莞新貌,用画笔留下了每个时代独有的记忆。

唐灵《蕉乡十月》

这幅作品是唐灵1982年创作的油画,描绘了水乡人民赶集回家的一幕。画面中,船舶载着电风扇、儿童自行车等当时的新潮商品,主人公正在使用计算器,展现了改革开放后东莞人民的生活新改变。

郭同江《大沙田热线》

这幅作品是郭同江1989年创作的国画,描绘了水乡片区基础设施的新貌。1988年,中共东莞市委明确提出要以基础建设的超前发展带动经济的起飞,重点抓好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建设。画面中,公路、水路、电路、航路一览无余,展现了东莞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

黄泽森《农民工》

.黄泽森,1947年出生,广东东莞人,著名中国画家。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南方分院副院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代表作有《红荔飘香》《微风》《岭南六月》等。

这幅作品是黄泽森2012年创作的国画,描绘了东莞塘厦工业区工人下班的情景。改革开放后,东莞在探索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当时人们称他们为“农民工”。随着党和政府及其社会各界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农民工”一词已成为历史,东莞也通过保证外来务工人员政治权利、“春风送暖,与你同行”关爱外来工行动计划等实践,用行动关爱外来务工人员。

黄泽森《国之重器》

这幅作品是黄泽森2019年创作的国画,描绘的是15位科学家与位于东莞的“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是位于国际前沿的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的大型研究平台。画面中,作者以15位科学家为主体,表达了他们与身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同是“国之重器”。

新闻推荐

珠江啤酒2020年净利同比增长14.43% 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1.15元

财报季透视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陈丽莉)3月25日,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珠江啤酒”)发布2020年年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