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江大汾村:筑巢引凤 促书画传承“百花齐放”
信步在大汾村沿河长廊,微风徐来,河中小舟马达声不绝于耳,一种轻松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汾溪河环绕大汾村,河面开阔,奔流着岁月沧桑;村里处处绿树成荫,舒适的环境让人留恋;而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宗祠,老屋秀美大气,别致淡雅,人文氛围让人心灵舒展。
这条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村,曾与潢涌、麻涌、石碣等被誉为东莞的四大名乡之一。近年来,该村不断深化“书画”品牌,依托旧祠堂、旧建筑活化,正打造一条以书画为底蕴的文化艺术产业之路。
对外开放大宗祠办起书画展
如今的大汾村,虽已看不到连成片的古民居,但走几步路,总能有意无意间看到几间老房子,青砖、红砂石、三雕一塑等都在,古色古香。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何氏大宗祠。
“沿着党群服务中心旁的党建长廊走几分钟,就到了何氏大宗祠。”大汾社区宣传委员何润波介绍,它于明嘉靖八年(1529)开基创建,又称萃涣堂,取《易经》中有聚有散的意思。何氏大宗祠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有头门、前殿、后殿、厢房,硬山顶上有船形脊,布局严整均衡,风格端严雄健。
记者见到,祠堂内的封檐板都保存不错,精雕细刻,戏曲故事、卷草、博古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屋脊多为龙舟脊,脊身上有灰塑。房檐出檐较浅,用青砖叠涩而成。檐下亦有灰塑或彩绘作品,或风景或人物,残破中依然可以领略出当年的完美。大宗祠墙上,张贴着大汾的村历史,俨然成为了一座村史展览馆。正在围观象棋的何叔告诉记者,平时有好多年轻人来到大宗祠,探寻大汾古村的历史。
“近几年,大宗祠通过修葺后对外开放,这里如今不仅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一座村史展览馆,还曾举办过书画展。”何润波说,除了何氏大宗祠,村内还有八间小宗祠,其中两间已活化,其余六间正在计划盘活当中。
盘活小宗祠擦亮“书画”品牌
在何氏大宗祠不远,一座小宗祠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灰瓦、青砖、红大门,走入内里,街上的喧闹,霎时沉寂下来。一池清水、一片青砖、一路小花,一股檀香,一副案台,再配上古色古香的摆件,这里俨然成为了现代都市里的“世外桃源”。
这里就是大汾书画创作基地之一百翠阁。“曾经这里是大汾八个小祠堂之一,随着历史变迁,曾一度荒废。”何润波说,后来社区全力打造“书画”品牌,引进了师从何成根的大汾书画后起之秀何泽鑫,经过翻新修葺,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现在周末或寒暑假都有不少周边慕名而来的学子在此学习书画。”何泽鑫说,百翠阁一直以来都本着为大汾书画传承的初心,开办书画创作工作室。接下来,他也将介绍更多的书画爱好者来到大汾村,盘活当地旧建筑,开创更多的书画工作室或传承基地,使整个大汾的书画气氛更加活跃。
大汾村的书画底蕴,由来已久。村里老人介绍,从明代开始,大汾的书、画之风便盛。当时朝廷开科取士,很在乎读书人的字和画,学子们必须勤于练笔,学好书法。从明至清,大汾出了4名进士、3名举人,他们大都诗、书、画俱精,名扬四乡,并多有作品散落民间。书画之风延传下来,大汾村中学子个个能书善写。
而给大汾村数百年绵延的翰墨又添一缕浓香的是何为。何为,上世纪20年代生于大汾,曾随高剑父、关山月学习国画,随李天马、潘伯鹰学习书法,筹办过广州美术馆,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1968年,何为回到大汾老家,向村中几个爱好书画的年轻人倾囊相授,为延绵数百年的“书画之火”,再添一缕清风,使其越燃越烈。在这几个年轻人中,就有何成根,曾为大汾中学校长,是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书画家。在任期间,他将书法开辟成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了一大批书画爱好者从大汾走出。
有底蕴,有传承。大汾村名人画家数不胜数,在省市书法展览上,大汾书画家的作品随处可见。2004年10月,大汾被广东省文化厅誉为广东省书画之乡。大汾逐渐演变成原生态的艺术部落,并逐渐成为书画创作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古老的书画之乡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筑巢引凤引进传统文化产业
万江街道大汾社区党委书记何裕全告诉记者,书画与祠堂的结合,既盘活了祠堂文化,又擦亮了“书画之乡”的美誉。目前,社区正进一步盘活村内的小祠堂,同时,再深度组织大汾外出的书画名家,筑巢引凤,引他们回来,在村内开设书画创作平台、交流平台。
“为更好地保留古村,社区还对村里有价值的旧建筑进行租赁,不让村民随意拆除新建。有住房刚需的村民,社区还将采取置换的方式,通过翻新修葺,尽最大能力保留古村文化。”何裕全告诉记者,目前就有三间村民旧建筑被盘活建立了醒狮基地,接下来将挖掘更多的村民旧建筑,使其成为大汾文化产业的载体。
何润波向记者透露,除了何泽鑫百翠阁书画创作工作室,还将引回同样师承何为的何春在村内开办工作室和何为作品展览室,其风格与何泽鑫楷书风格大相径庭,偏狂草。多元化的创作风格,促进大汾书画传承“百花齐放”。
据了解,何春书画工作室就在大汾综合市场对面,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内设有何为作品展览室、书画培训室、交流工作室,以方便书画爱好者的集合与交流。
除此之外,大汾还将运用现有的小宗祠活化,引进书画配套的文化产业,比如篆刻、微雕等,丰富书画之乡内涵与底蕴。
人物访谈
百翠阁主人何泽鑫:
放下铁饭碗传承书画情
“百翠阁”的主人,是万江大汾人何泽鑫。
大汾书画之风,令何泽鑫从小酷爱书画,师承何成根的他,如今是加拿大书法家协会海外名誉顾问、东莞市职工书画协会副会长、万江职工书画协会会长、万江书法家协会副会长。
“本地好多小朋友,要到外面去学,本身大汾是书画之乡,在大汾没有书画培训基地很遗憾。”于是,何泽鑫在深思熟虑之后,觉得有必要担起传承。2014年,他辞掉在万江综治办的工作,专心于书画艺术文化传承工作。
回到大汾,他将原来的百翠阁书斋改为百翠阁工作室,致力于书画教学。后来,大汾社区村委看到他用心承担起书画之乡传承,便将一座小祠堂低成本租赁给他,用于发展书画传承。这个原本荒废的旧祠堂,经过何泽鑫的改造,后来就有了如今的百翠阁创作基地。
何泽鑫说,这间小祠堂有250多平方米,不仅是书画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他教学所用。起初他只是教村里的孩子,只收笔墨纸砚和水电费,不把教学当赚钱,逐渐百翠阁声名远播。周边镇街的家长得知后,有不少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到百翠阁学习书画。
此外,近年来,何泽鑫一直坚持为万江街道的中小学上书法课,两年多风雨不改。何泽鑫说,“未来,将继续培养对书画艺术感兴趣的青年,让他们不仅自己能写好画好,还培养他们成为书画老师,将书画艺术文化传承下去,营造更浓厚的艺术氛围,做到薪火相传。”
对于村里依托书画打造文化产业,何泽鑫认为“前景可期”。他说,大汾书画文脉深厚,但是前10年村民们重商,对书画淡漠了,而现在村民们又意识到,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也是值钱的,有生命力,现在对书画热情又高了,村里打造书画产业有“群众基础”,而一旦形成气候,画廊、装裱、书画培训等业务必然会形成书画产业链。
新闻推荐
第45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暨2021国际名家具机械材料展开幕 “国际名家具星级评价”首期授牌仪式举行
■昨日,第45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在厚街开幕。图为来自各地的采购商在参观采购本报记者郑志波摄本报讯3月15日—19日,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