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报业融媒体“两会会客厅”聚焦提品质,探讨生态环境、城市管理、交通发展提质升级 着力推动城市综合环境全面优化
2020年,东莞有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城市品质提升成效不断彰显,东莞的天更蓝、水更清,城市更干净整洁,出行更方便,“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迈上新台阶。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品质提升为牵引,着力推动城市综合环境全面优化”。东莞将如何乘势而上把城市品质提升推向新的高度?东莞报业融媒体“两会会客厅”连线市人大代表、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蒋亚军,市人大代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郭怀晋,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张志强,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陈尚荣,聚焦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颜值、强化城市安全、建设品质交通等话题,畅谈“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
嘉宾名单:
蒋亚军
市人大代表、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郭怀晋
市人大代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
张志强
市应急管理局局长
陈尚荣
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
市生态环境局:
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空气常新的美丽东莞
抓紧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30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全面构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东莞格局。
全市“水质”和“气质”改善幅度挺进全国前三
记者:五年来,东莞举全市之力推动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污染防治攻坚战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蒋亚军:东莞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呈现出“攻坚目标如期完成”“生态环境创历史最好”“治污能力全面提升”等三大特征,大家出去玩的地方明显多了,老百姓有了切实的生态环境获得感。2020年,全市水和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质”和“气质”改善幅度均挺进全国前三。
治水攻坚战成效显著。从2019年底开始,全市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呈持续改善良好态势,2020年考核断面综合指数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一、全国第三,优良比例达到57.1%(不计溶解氧),劣Ⅴ类国考断面实现“清零”。
蓝天保卫战顺利完成。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1.3%,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影响空气质量的六项污染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记者:“十四五”时期,市生态环境局有哪些新目标和新举措?
蒋亚军:东莞市深化“1+1+6”工作思路,继续把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作为“6”之中的重要内容,这为进入新发展阶段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更高要求。
市生态环境局正在抓紧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三步走”目标,即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30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东莞格局基本形成。
力争今年9月底前全面消除市域内全部黑臭水体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市生态环境局将如何做好新一年生态环境工作?
蒋亚军: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进一步强化工作统筹,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深入贯彻新部署、新任务,扎实做好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污攻坚工作。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将着力补齐污水处理能力缺口,进一步完善市政污水收集管网,持续推进排水户雨污分流改造,继续排查并完善源头污水收集漏洞,持续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力争在2021年9月底前,全面消除市域内全部黑臭水体,所有重点河涌全部消除劣Ⅴ类;到今年12月底,全市70%内河涌消除劣Ⅴ类,实现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持续深化VOCs综合整治、移动源污染防控工作,进一步突出“重点时段、区域、行业、污染因子”管控,加强污染天气应对,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物减排,实现6项污染因子全面稳定达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将清底数、夯实基础,持续加强环境监管,管控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做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在固废污染防治方面,构建东莞市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加快补齐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短板。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凝聚匠心铺就美丽东莞新画卷
落实落细五大核心工程,实现“一个定位、四项工程”全方位推进;紧紧依靠“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智慧化”的“双轮驱动”,突出“品质东莞、幸福家园”主题,突显城市的品质和温度;持续推进垃圾分类。
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记者:2020年,市城管部门以“强城管担当、破治理难题、优品质内涵、惠民生福祉、树标杆品牌”五大核心工程为抓手,紧紧围绕主责主业,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取得了哪些成效?
郭怀晋:2020年,全市城管部门紧紧围绕五大核心工程奋斗目标,主要做成了五件大事,可以概括为“找准一个定位,推进四项工程”。
一个定位,就是找准了以城市品质提升,带动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具体来说,就是全市全域全覆盖、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以“行走东莞”“洁净城市活动日”“洁净东莞指数测评”“红黑榜”“城市论坛”等五件套为具体抓手,全方位全覆盖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四项工程,第一是深入推进城市细节品质“十项提升”工程;第二是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第三是深入推进城市秩序管理智能化,也就是“智慧城管”;第四是深入推进城管队伍执行力提升。
让城市的品质和温度突显
记者:近期市城管部门公布“十四五”工作总体思路,提到以法治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智慧化“双轮驱动”,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提出这个规划的主要背景和未来目标是怎样的?
郭怀晋:2021年及未来五年工作中,我们将围绕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目标,以党建引领城市品质提升为核心,以“品质东莞、幸福家园”为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管理理念,紧紧依靠“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智慧化”的“双轮驱动”,让城市的品质和温度突显。
城市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特别是长久的发展,必须依靠法治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智慧化。今年,我们会在法治化和规范化方面开展三项工作,就是设置驻队律师、开展全市执法队员大练兵大比武和对全市各分局进行执法质量考评。
在信息化和智慧化方面,今年我们会不遗余力地开展智慧城管的二期建设,着力构建集业务指导、指挥协调、行业应用、公众服务、数据汇聚、数据交换,以及特色创新的“6+X”东莞智慧城管平台总体框架。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记者:生活垃圾分类是民生实事,既要形成长效机制,也要推动习惯养成。在接下来的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如何促成人人参与的局面?
郭怀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东莞的落地和实施,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一是要建立全链条的前后端运作机制,并形成互相倒逼的良性循环。我们正在加速推进,比如说,前端的有序收集和后端处置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一过程必须形成良性互动。我们今年将重点推进450个全市小区垃圾分类标准化落地点,以及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全市收运体系等。
二是要建立有效的考核和监管体系,今年我们将引入第三方考评机制,对“3+3”和“1+1”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全域开展情况进行每月考核。
三是要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今年,我们将深入围绕全市小区、学校、医院、酒店、餐饮企业等重要节点,借力有关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力量,营造生活垃圾分类良好的社会氛围。
市应急管理局:
全面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
全面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继续探索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安全监管模式,不断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快推进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发展,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保障水平。
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记者: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扎实推进“双统筹”,奋力夺取“双胜利”,东莞应急管理局交出了怎样的一份答卷?
张志强:2020年,我们始终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这条主线,坚持抓党建引领、抓工作落实、抓创新举措、抓宣传教育,推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自然灾害防范形势保持平稳。
2020年,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6.6%、23.7%,综合下降幅度为历年第一;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3.3%和53.8%,是近四年的最大降幅;未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统筹抵御处置了多场强降水和山火,未发生因灾伤亡事件。
不断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记者:接下来东莞将从哪些方面着手,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张志强:去年,我们创造性地推出符合东莞实际情况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但是,应急管理工作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全力抓好岁末年初安全防范工作。针对岁末年初安全生产规律特点,根据今年疫情防控新动态、市委市政府提倡市民留莞过年等具体情况,精准施策,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安全监管模式。
不断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在2020年全省首推述职述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镇街(园区)党委及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分管副书记以及村(社区)书记、主任、专职安全员等基层“安全官”的述职述安方式。同时制定《东莞市党政部门及中央和省驻莞有关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精准界定部门安全生产职责。
加快推进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发展,全面加快智慧应急项目建设进度,消除各应急管理领域的信息孤岛,提高现阶段安全监管、应急值守和决策指挥的智能化水平,以信息化助推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保障水平。推动镇街(园区)尽快全面建成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加强防汛防风、减灾救灾、森林防火、地质灾害防治等关键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全面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
记者: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东莞有哪些优势?2021年及“十四五”期间,将如何推进创建工作?
张志强:近年来,东莞市安全生产形势趋于稳定向好,特别是近两年来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大幅下降,为东莞市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接下来,我们要全面推进创建工作,以创建工作为有利契机和重要抓手,力争从“硬件化”升级改造到“软件化”理念提升,从职责划分到全民参与,从保障机制到体系构建,从科研支撑到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加强城市安全各项工作,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
我们重点围绕“1个基地+1个中心+3个试点”的思路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其中,“1个基地”是指建设东莞市应急消防救援训练基地。“1个中心”是指建设市民安全体验中心,通过互动式交流、虚拟式体验提高广大市民防范事故、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3个试点”是指在凤岗、厚街、松山湖分别建设安全文化试点镇区,通过推动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打造安全文化馆、建设安全体验学校、强化安全科技支撑等举措,辐射带动全市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市交通运输局:
深度融入大湾区提升交通品质
牢固树立“综合交通、品质交通”发展理念,实现“四个转变”,构建“四个体系”;品质交通攻坚再提速,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着力构建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持续推进交通拥堵治理。
基本形成外联内畅的“大交通”格局
记者:近年来,东莞交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群众出行,交出了怎样的一份答卷?
陈尚荣:“十三五”期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44.91亿元,新增道路456.87公里、轨道157.7公里。全市道路通车里程6399.581公里,道路密度约259.62公里/百平方公里。交通基础设施拉开了湾区都市骨架,城市发展空间全面延伸,基本形成了外联内畅的“大交通”格局。
实行交通治理“一区一策”,完成五批共171个堵点整治,节点通行效率明显提升。初步形成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协调发展模式,2020年一年新增停车位约6.9万个,市智慧停车云平台累计收录全市六大片区2479个停车场信息。
2020年,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实现了第一年“扎实起步”。共计完成投资201.6亿元,完工项目221个,加快打造外联内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赣深客专、佛莞城际、市轨道1号线加快建设。区域路网一体化加快推进,新建道路184公里。推进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首期工程62.5公里标线划设工作已全部完成。
实现“四个转变”构建“四个体系”
记者:“十四五”时期,市交通运输局有哪些新目标和新举措?
陈尚荣: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打造“四个一流”决策部署,我们将牢固树立“综合交通、品质交通”发展理念,实现“四个转变”:从公路交通向综合交通转变、从功能交通向品质交通转变、从常规公交向公交都市转变、从以小汽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构建“四个体系”: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智能化综合交通技术体系、现代化综合交通治理体系、品质化综合交通服务体系。
我们将协调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重点推进大湾区路网对接,联通重点平台优化市域路网,推进港口资源优化整合,重视通用航空创新发展,构建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重点推进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建设,变革现有客货运输组织模式,加强新技术新基建推广,构建智能化综合交通技术体系。
此外,着力推进综合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通过交通法治建设、需求管控体系、交通拥堵治理、安全稳定管控等一系列手段助力综合交通治理体系的构建。高品质规划建设和全周期精细管理服务并重,以交通品质提升为牵引推动城市品质提升。
推动品质交通攻坚再提速
记者: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市交通运输局如何做好新一年交通工作,助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陈尚荣:2021年,我们将推动品质交通攻坚再提速,完成6万个路外公共及配建停车位建设,建成中心城区首期62.5公里公交专用道,新改建100公里人行道,完成50个堵点治理。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完善道路网络体系,加快莞番高速二期三期、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等重要道路建设,深度融入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
同时,下大气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计划2021年系统优化公交线路不少于60条。持续推进交通拥堵治理,加快松山湖大道同沙立交左转匝道建设,加快推进市植物园、市妇幼保健院、市人民医院万江院区等片区交通治理。更加注重发挥静态交通对动态交通的引导作用,加快推动停车管理办法出台,完善东莞市静态交通管理政策体系。
新闻推荐
■滨海湾青创广场滨海湾新区供图获批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支持滨海湾新区加快打造莞港特色合作平台,深入推进省制造业供给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