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崛起湾区”的时代命题 二论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中山日报 2021-02-02 08:42

本报评论员

在2020年交出一份来之不易的答卷后,新年伊始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了一道全新命题:中山如何在更高层面上代表湾区“国家队”,参与未来全球竞争?

命题宏大,却并不遥远。当前区域竞争是城市群间的竞争,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队”。中山位居湾区“9+2”城市之列,即扮演着“主力成员”的角色。我们不能局限于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要在协同打造新发展格局中当好战略支点,做到“以一当十”,在强手如云中脱颖而出。

这对于扭转经济发展被动局面刚刚破题的中山来说,是否现实?答案,可以从一些城市的发展轨迹中寻。去年,中山先后组团到大湾区、长三角地区考察学习,兄弟城市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了很多的启示,也坚定了我们实现跨越发展的信心。

比如深圳。这座用40年时间缔造世界发展奇迹的城市,一路走来不乏奇崛艰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特区失败论”,到九十年代中期的“特区不特论”,再到新世纪初期的“被谁抛弃论”,似乎每到发展的十字路口,深圳都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负面情绪、批评甚至是质疑。而深圳所做的,是不断检视反思、对症下药,实打实地破解发展面临的关键性制约和潜在性危机。

比如东莞。曾几何时,东莞还是和我们体制相同、结构相似、体量相当、势头相若的小伙伴,而如今已是GDP万亿俱乐部的“种子选手”。这个过程也并非一路高歌。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经济高度外向的东莞成为“风暴眼”,“世界工厂”几乎陷入停滞,一度被贴上“熄火”“衰落”等标签。但结果是,东莞“置之死地而后生”,在转型升级中迎来涅槃重生。

比如南通。地处长江下游的南通,昔日受制于“有江无桥”“有海无港”的交通瓶颈,一度偏安一隅、默默无闻。但2008年苏通大桥的通车,开启了南通融入苏南、接轨上海、打造沪苏通金三角的新进程。南通抓住机会,由此一路飞奔,GDP在几年间连跨几个千亿级,成为长江以北首个破万亿的设区市。

上述城市,与中山都有一定的关联性、相似性、可比性。既然别人都可以做到,那么,随着国家重大战略纵深推进、深中通道加快通车、区域一体化同城化众望所归,坐拥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山,为什么不行?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次全会指向了一个新的阈值:中山是时候突破传统模式的“临界点”,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天地。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手一足之力,必须调集所有单元,聚焦一个目标,持之以恒发力。通过全方位的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超越,实现全盘质变与升华。

战略目标确立以后,剩下的就是战术打法。全会明确,要做强重大产业平台“头号工程”,加快形成“3+4”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做强产业“东西两带”,加快形成创新型现代产业集群;做强内外“两个市场”,加快拓展市场优势;做强投资“重要抓手”,加快建设湾区一流品质城市;做强改革“关键一招”,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做强民生“幸福工程”,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答好了空间、产业、市场、品位、改革、民生这关键的“六个之问”,也就答好了“崛起湾区”的时代命题。

寒风呼啸的冬天已经渐行渐远,而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只有想到,才能做到;一旦出发,必须到达。让我们沿着既定目标和方向,风雨不改,踏歌前行!

新闻推荐

陈钊带队开展“行走莞城”专项行动及巡河活动 确保河湖治理再上新台阶

本报讯1月27日,莞城街道党委书记陈钊带队开展“行走莞城”专项行动及巡河活动,沿着东莞水道(莞城段)查看河道保洁情况,并督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