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有价值的深度孵化模式 疫情冲击之下,东莞孵化器行业逆势增长
编者按:日前,东莞孵化器迎来一系列利好消息,两家孵化器拟确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企业被确认为省级科技孵化载体,在广东省排名靠前。这些年来,东莞孵化器行业有何变化和进步?即日起,本报推出“孵化器面面观”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过去的2020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经济业态的方方面面。
孵化器行业也不例外。长久以来,孵化器的运营模式离不开租金,“吃瓦片”成了许多孵化器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记者查阅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发布的鼓励孵化器发展的政策,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减免房租”。这折射出孵化器增值服务的缺失和盈利模式的短板。
疫情冲击之下,许多孵化器运营收入下降,经营活动减少,生存压力加大。出人意料的是,东莞的孵化器行业逆势增长。2020年12月30日,东莞又有两家孵化器拟确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天之后,省科技厅对全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进行备案,东莞被新认定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截至2021年1月(含省、国家公示名单),东莞有孵化器122家(其中国家级25家),众创空间达83家(其中国家级24家)。
在莞的多家孵化器企业表示,他们对这一成绩并不惊讶,因为东莞的孵化器行业正在寻找有价值的深度孵化模式。从1.0时代的造房子、“吃瓦片”到2.0时代的做物业、承担部分招聘和通信功能,到3.0时代的定主题、打造主题产业集群,最终要达到4.0时代的产业、园区、创投者的融合共生。这个过程既艰难又缓慢,但值得久久为功。
【困境】
单一盈利模式难以长久
在东莞,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以联合办公空间和创新型孵化器两种业态为主。
“其实,业内并不看好"吃瓦片"的形式。”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运营总监郑坤表示,孵化器依赖补贴和投资、只当“二房东”的单一盈利模式难以长久。
诚如郑坤所言,疫情刺破了孵化器的泡沫,单靠“吃瓦片”的孵化器企业生存艰难,而聚焦某个产业、发挥培育新兴产业主体作用的孵化器却独占鳌头。2020年2月初,南都科创课题组联合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开展广东省孵化载体调研,推出《广东科研孵化力“战疫”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疫情期间,孵化器遭遇创新创业整体外部环境变化,孵化器运营收入下降、经营活动大幅减少,生存压力加大。在孵化器运营收入上,受疫情影响,以租金收入为主要收入方式的综合孵化器压力尤其大,而专业孵化器相比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做二手房东特别没意思,疫情常态化之下,很多中小企业无法支付高额房租,光靠收租维持孵化器的模式本身就存在很多泡沫。另外,如果一个孵化器只提供场地,那么在现在的形势下它并没有太大吸引力。就拿东莞为例,东莞有100多家孵化器企业,为什么要选择你而不是别人呢?你需要让企业看到你的价值。”尚甲都市产业园项目总监何佩沂说。
【破局】
孵化器要走专业化道路
疫情冲击之下,许多孵化器运营收入下降、经营活动减少,东莞的一些孵化器却表现不俗。
“疫情刚发生那会,我们嗅到了市场的机会,鼓励企业研发防疫需要的口罩机、熔喷布、测温仪等,获得了良好的回报。”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相关负责人说。
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是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支持的孵化器平台,疫情期间,工研院发挥技术力量、平台资源等优势,主动投入疫情防控物资紧急研制,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高效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无独有偶,尚甲都市产业园也走了相同的路。“园区内不少企业大年初二便开始复工,生产疫情需要的口罩、防护服,因此园区也得以良好运营,2020年上半年园区的发展大半要归功于这些企业。”何佩沂说。
从字面上看,孵化器就是对创业企业“孵化”使其成长壮大,更注重服务体系和创业生态搭建,从而对入驻企业的特质更为看重。孵化器大多都有各自的门槛要求:有的专注互联网金融创业孵化,有的侧重生物医疗,更多的孵化器偏爱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风口行业”。不管孵化器的倾向如何,注重专业化和垂直化一直是业内人士的共识。
新闻推荐
点击广东北方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表明春节已近在咫尺。但在防疫背景下,时间越近越要早作打算。你看,“来粤返粤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