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二小开展项目式学习,撬动教学方式改革 让孩子变成“好奇少年” 主动跨学科探究

东莞日报 2021-01-19 10:40

■学生作品

要用什么样的泥土才能烧出浅灰色的陶艺作品?给蚕蛹吃什么样的食物才能让它吐出色彩各异的蚕丝?如何通过色彩的碰撞让艺术长廊靓丽玄妙……上周,东莞松山湖第二小学举行了美术艺术节活动,以“泥巴的奥秘”“多彩的世界”“蚕蛹的一生”等学习项目让校园变成了艺术的空间,为孩子们开启了跨学科探究之旅,也让孩子们变成了“好奇少年”。据悉,该校自建校以来,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来开展教学,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开展项目式学习

推动教学方式转变

何谓项目式学习?为何要开展项目式学习?该校校长孙道明介绍,项目式学习也被称为PBL,教师通过驱动性问题组织、引导、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相互合作、运用新的学习技术去参与探究以解答问题,开发和呈现问题解决的成果,并通过“成品”呈现;是基于现实世界且以学生为中心的,鼓励学生探究和解决真实的、复杂的问题,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传统学习模式下,学生容易走入"为考而学、为学而学"的误区,忽视了学习的内在价值,通过项目式学习,把世界当教室,把生活当教材,把游戏当探究,通过项目式学习来完成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突破传统模式,提出实际性的问题,并参与探究整合、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设计思维与创新思维,永葆对世界的好奇,引导学生感受知识学习之外的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这是我们去推动项目式学习的初心。”

事实上,这并非该校第一次开展项目式学习。据该校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于洪民介绍,学校从2019年9月份建校开始,逐步实施开展项目式学习,至今已一年多。

融合多学科

激发“好奇少年”求知欲

在孙道明看来,项目式学习最大的亮点是跨学科学习,从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到一个跨学科项目,覆盖多门学科知识,学校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脚手架”,激发学生好奇心,并引导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学习、自主成长。

“展示的陶艺作品不单单只是作品,它更是涉及到多学科知识深度融合的项目式课程成果。”在参观本次艺术节的成品展示时,该校美术老师袁大成介绍,以“泥巴的奥秘”为主题的美术学科项目式课程,从实地考察、挖土取泥、感受泥性、探究工艺、塑造定型,到最后烧制成陶等所有环节都是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孩子们以考古形式采集多样泥土进行分析与提炼,再通过头脑风暴,驱动性问题下设计出工艺图纸,实操创作泥塑作品。在动手制作过程中,老师还会趣味性地科普,泥土在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里的意义,整个过程融入了考古、物理、化学以及国际人文等知识。当学生发现问题时,便产生好奇:泥土里埋藏着什么宝贝?泥巴有什么用处?泥土是怎么变成陶艺品等问题,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追问原理。”袁大成说。

又如数学课程《小小商店》,设置模拟购物项目活动,纳入认识人民币、熟练人民币的计算及保护人民币的意识等知识的学习,在完成各种任务板块过程,学生自发进行分类、整理、统计等知识的运用,解决购物中的问题,发展学生运算能力、整理分析数据并作出决策的能力。“学生围绕驱动性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实现知识结构性迁移,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孙道明说,这是项目式学习的魅力所在。

项目式学习会在哪些学科中开展?于洪民介绍,目前已覆盖到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在内的所有学科,都有开展项目式学习,有些学科还会形成相对固定的项目,也有些项目会随着老师教学需求灵活调整。”

项目式课程与生活链接

“生活就是教材”是项目式学习的又一个特点。学校鼓励学生向生活学习,以项目式课程贯穿始终。

在2020年3月,学校以植树节为主题,贴近儿童生活的环保意识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包括“描绘植树节相关知识及意义”“制作自然笔记”“由生物界延伸到个体生命的探讨”“用SCRATCH交互动画展示植树节知识”等,将美术、科学、书法、心理、信息技术五大学科相融合,涵盖内容丰富,知识结构层层递进,课程内容贴近生活。

而语文学科也先后开展了二十四节气课程、传统节日课程,并在一年级的课程中涵盖了《交朋友》《我爱我家》等项目课程,在二年级设置了《做最好的自己》《你好,朋友》等项目。“这些项目的设计都是围绕帮助解决孩子在校园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而展开。”该校语文教师曹婷说,课程设计既体现了一定的学科性,又以解决真实生活问题为目的,形成了学习和生活相互联结和融合的整体。

新闻推荐

石龙镇中心小学举行品牌学校开放日活动 百年慧校 树人教育

■学校积极打造“以儿童为中心”的树人课堂■石龙镇中心小学校长聂惠芳创建于1913年的石龙镇中心小学是东莞为数不多的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