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速松山湖科学城跑出“加速度”

羊城地铁报 2020-12-30 04:18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将打造成24小时“不夜城”。

解码松山湖专题3

19年前,东莞高瞻远瞩启动松山湖高新区建设,为转型升级的东莞打造了创新引擎和城市名片。19年后,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站在风口之上,雄心勃勃地启动对接大湾区的“硬核支撑”——松山湖科学城,这也意味着,今年是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年。

在由“园”到“城”的过程中,松山湖科学城于国家战略的赋能下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除注重规划引领做优顶层设计外,松山湖还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方面跑出“加速度”,而东莞亦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将其打造成带动东莞发展的“强大引擎”,并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贡献“东莞力量”。

文/马骏、冉雪梅、邱韵菁

由园到城规划引领做优顶层设计

今年年初,“请叫我松山湖科学城”一时刷爆网络,语句虽短,信息量却超大。自此,松山湖中子科学城正式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面积由原来的53.3平方公里优化调整至90.52平方公里,涵盖了松山湖、大朗、大岭山和黄江“一园三镇”的相关区域,其中与深圳毗邻的黄江被首度纳入科学城范畴。

松山湖高新区当年在建设时,适度超前的规划设计为其今后发展奠定了无可比拟的后发优势,松山湖科学城自会从中汲取精髓做优顶层设计。在国内一流团队的精心“操刀”下,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松山湖科学城空间总体规划纲要》均形成征求意见稿,《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也已通过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细心对比发现,科学城的总体空间布局由原来的“两核一轴多区”,调整为年初的“一轴一区两心三组团”,而按照最新规划成果,则全新升级为“一轴一区两心四组团”的宏大格局。其中“一轴”即科技创新轴,主要串联松山湖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一区”即大科学装置集聚区,“两心”为城市配套服务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四组团”囊括城市综合服务组团、中央科技创新组团、西部门户科创组团和东部合作示范组团。

“在优势叠加、万众期许的情况下,东莞建设松山湖科学城的水平也面临考验。”对于松山湖科学城的规划,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特别强调,要把科学城的规划做优,围绕以人为中心、科技创新和产城融合等一系列生态营造,不断提升规划水平,要打造一流科技人才向往的创新之城,创新环境要有质的飞跃。

国家赋能科学城迎来“高光时刻”

今年7月底,是松山湖和东莞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个时间节点!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先行启动区,从而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东莞的首个国家战略平台。

而接下来的两三个月时间,松山湖科学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和首期“中国·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论坛”,先后在松山湖科学城举行。

其中粤港澳院士峰会是连续第三年落地东莞。今年近60名院士首次齐聚松山湖科学城,其间还特设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战略咨询座谈会。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刘人怀院士认为,松山湖从“园”到“城”,彰显了东莞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实力,凸显了东莞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所具备的发展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人才集聚优势,相信东莞必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院士则希望,东莞松山湖和深圳光明区能够加强协调联动,集中区域优势资源,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进行部署,解决国家发展战略当中的重大瓶颈问题,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攻关。

对此,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表示,接下来松山湖科学城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推动科技、产业、人才联动发展,尤其是要坚持“充分尊重科学家、充分信任科学家”的“放水养鱼”模式有益探索。

全面提速紧迫中科学城跑出加速度

松山湖科学城到底如何定位,又会建成一座怎样的创新之城?9月25日,东莞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重磅出炉33条意见,明确将全面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整体聚焦新材料、信息与生命领域,勇担战略性、标志性基础研究任务,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个定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划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聚集地、知识产权示范地和科学人文宜居地”。可以说这是打造松山湖科学城的一份对外“宣言书”和“军令状”。

11月初,松山湖管委会土地储备办公室揭牌成立,以全力推进大科学装置集聚区和创新中轴线土地整备工作。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已完成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重点项目,超过1000亩土地统筹以及金菊福利院250亩土地统筹,首个园、镇、村合作开发试点产业化基地(屏山)项目也已签署协议,并纳入市2020年重大预备项目。

同月,松山湖围绕科学城建设近期重点推进工作作出周密部署,共涉及28个具体项目,内容涵盖发展规划、科学功能、产业发展,以及土地整备、空间规划与建设、综合推进等多方面,从而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打造这一东莞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和核心力量。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指出,“各专班要严格倒排时间、强化工作通报和沟通协调,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推进的工作合力”。

如今共享服务随处触手可及,而松山湖科学城全新上线的这一共享平台则“含金量”更高。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于当月底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成立,首批汇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49家单位,总计3338台科研仪器设备,今后还将陆续采集和上线1000多台设备,以为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提供“共享服务”。

落地有声举全市之力建设科学城

紧锣密鼓中,助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落地有声”。在11月19日举行的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工作会上,明确提升综合配套环境,深化中心区建设,研究提升大科学装置集聚区、华为片区和松山湖中心区的通达性;提升交通便利水平,将畅通松山湖科学城与市中心区、滨海湾新区和深圳的对接联系,加快推进清龙建设,完善轨道交通网络。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表示,接下来将充分发挥国家平台优势,从推进土地储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环境与城市品质,以及探索机制体制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速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为积极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必须发扬超前谋划、富有魄力、敢闯创新的"松山湖精神"。”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指出,要以更多的工作力度、更硬核的工作举措、更强的统筹力度,“举全市之力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地规划建设松山湖科学城”。

同月22日,东莞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共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共建松山湖科学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这一深度携手合作将有望成为东莞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新起点。此外,双方还将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争取将该论坛升格为省院港澳共办并永久落户松山湖科学城。

如今的松山湖科学城内,由松山湖材料试验室推出的“科研Café”系列学术讲座,弥漫着浓郁的科技味道。而松山湖·科技精英网球赛,更汇聚了四大湾区科创精英同台竞技,创造了“小球驱动大科技”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据了解,接下来松山湖科学城还将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完善科普馆、科普公园、科学会堂和博览中心等综合科技设施与科普设施,打造科技和艺术交融的公共空间,精心营造“科学家乐园”。

“要加快谋划建设人才房,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聚集。”刘炜有着清晰而理智的认识,强调要为科学家提供高品质的、走在时代前沿的生活空间。

新闻推荐

桥头镇斩获包装行业多项殊荣

12月24日,中国包装联合会成立40周年大会暨2020包装行业高峰论坛在海南琼海举行。桥头镇政府及东莞市环保包装行业协会荣获...

 
相关阅读